25岁川军士兵出征前,老父赠送死字旗

前言

在四川成都,有一座以红色革命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建川博物馆。

在这座博物馆众多珍贵文物中,一面五尺见方白布做成的“死字旗”,每每都会吸引着来往参观的人们,驻足观看。

在听讲解员讲述它的历史时,参观者们无一不感动落泪。

究竟,这面“死字旗”是何人所写?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抗日救国的浪潮

说起这面“死字旗”,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了。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侵略者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全国各地的抗日情绪空前高涨,许多爱国青年投笔从戎,纷纷加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浪潮之中。

很快,这股抗日的热情就从北平传播到遥远的四川省。

虽然,四川凭借山川之固,在短时间内不会受到侵华日军的威胁,但四川人民的抗日热情却一点都不弱。

在四川省的一个偏远小镇——曲山镇中,爱国青年高唱抗日歌曲,甚至当地的一些学生也会在开课前集合列队,高呼抗日口号。

王建堂也是其中一员。

早年的求学经历

他家世代生活在北川县曲山镇,到了他这一辈,家道已中落。

但因王家祖训言,后代子女再穷也要读书。所以,他的学业从来没有落下过。

王建堂的父亲王者成,是个教书先生。老先生虽然学的是四书五经,但是眼界比较开阔,接受过一些新知识。

于是,他只是让自己的儿子王建堂,在启蒙阶段跟着自己学了一些儒家经典。

到王建堂长到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将他送到在内江经商的舅父处,并在内江中学进行读书。

年,19岁的王建堂考入彰明县江彰文学院。

两年后,各地战乱不断,该校也停办了,王建堂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曲山镇,在镇上的一所小学里当老师。

但这名爱国青年,却并不想就这样蹉跎一生。自小就立志读书报国的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走出去。

爱国青年投笔从戎

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华北大好河山沦陷。

听此消息的王建堂,心急如焚,从那时起,他便随时准备着和众多爱国青年一样,为抗日救国献出自己的一切。

恰逢,他听说当地政府正在召集军队准备反击日寇,很多四川子弟也纷纷开始组成军队,走上抗日战场。

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爱国热情,开始在镇里奔走联络。

由于王建堂在当地算是知识分子,有一定人脉和声望,因此很多爱国青年都聚集在了他身边,渐渐地,他竟召集了一百多人。

而身为组织者的他被推为了队长,出面写下请愿书,向当地政府请求出征前线。

安县县长成云章,看到这些爱国青年的抗战意志坚决,十分赞许,很快就批准了这一请求,并将他们编成了“安县特征义勇队”,由王建堂来担任队长。

可当时,在全国各地,这种爱国青年主动请缨上阵杀敌的事情时有发生,王建堂只是其中的一员,为什么后来,他却能声名大噪呢?

原来,这全是因为他有一位深明大义的老父亲——王者成。

临别之际,老父赠送死字旗

年深秋的一天,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一场安县出川抗战欢送大会,就在这场雨中开始了。

尽管已经深秋,下过雨后的天气更让人感到刺骨的寒意,但却阻挡不住四下赶来的乡民们的脚步。

他们有的是来送自己的儿子、有的是来送自己的丈夫、更有年幼的稚童躲在自己母亲的身后,怯生生地要自己的父亲一定凯旋归来。

在这喧嚣的人群中,刚满25岁的王建堂,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他希望能和自己的父亲告别,但他也明白,早已华发丛生、双脚不便的老父亲又怎能翻过几十里地的山路前来相送自己呢!

强忍心中酸楚的王建堂,随着部队缓缓往前走去,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个脚步匆匆的人上前一把拉住了王建堂的衣袖。

正当他感到疑惑之时,来人告诉他,自己受王老先生的嘱咐,前来给他送一个包裹。

欣喜若狂的王建堂,顾不得自己的书生仪态,慌忙打开了包裹,包裹里除了一些简单的干粮外,还有一面用白布制成的旗帜,吸引了王建堂的注意。

他抖开之后,只见在旗帜的中央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

而旗帜两边的话语,更是饱含着老父亲王者成,对儿子最深的期许。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这样的一句话,写在旗帜的右边。

而它的左边,则是被题上了一首古体诗: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这就是老爷子,为儿子即将上战场前,送上的临别礼物。

这位早已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对儿子抗日救国的举动倍加支持,但他也清楚,自己可能再也见不到儿子了。

于是,他用那双枯瘦的手,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在这张白布上颤颤巍巍地写下这一番勉励的话语。

王建堂被授予了一枚甲级荣誉勋章

王建堂走上战场后,也没有辜负父亲对自己的期许,作战非常勇敢,屡次立下战功。

到了年,他在抗日战场上已经度过了将近3个年头,已身兼重任,当了排长。

一次,他要趁着夜色的掩护,奉命偷袭湖南茶陵县城。

其实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因为茶陵县城驻扎的日军兵力达到一个中队之多,是王建堂所率领部队人数的三倍左右。

到了夜里,王建堂率军接近了茶陵县城。

日军防备并不严密,再加上王建堂在军装上做了掩饰,本人又学过几句简单的日语,很快,他和几名同志就成功混进了城里。

一到城里,王建堂就向等在城外的部队做出了指示,来了个里应外合,对日军驻地发起了猛攻。

日军被突如其来的进攻给打蒙了,看到城里城外都有我军的部队,还以为是大部队来袭,慌乱之下纷纷逃出了城外。

等到了城外,日军重新集结起来,才缓过神来,发现进行偷袭的军队,其实根本就没多少人。

日军中队长气急败坏,立刻发起反击,妄图把茶陵县城夺回来。

然而,因为缺乏重武器,对据险而守的王建堂来说,根本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第二日,日敌援军匆匆赶到。我军团部得知后,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增派一连人让王建堂担任代理连长,指挥作战。

但尽管如此,当时的日军,在兵力上还是有着极大的优势。

之后,两军苦战一昼夜,王建堂以仅负伤二人的损失,成功击退了日军,日军伤亡将近一百人,狼狈撤退。

此一战,让王建堂名声大噪,成了全军的先进典型,并被授予了一枚甲级荣誉勋章。

而这枚勋章,也成了王建堂终身的骄傲。

后来,他在晚辈面前讲起此事时,都曾自豪地说道,

“我当年当排长时,就指挥过十二个班,比连长还关火!”。

一块银元曾救他一命

在茶陵县城的战斗结束后不久,王建堂就因功被晋升为副连长,管理连队的军需后勤。

有一次,在连里发军饷的时候,王建堂发现有一枚银元是破损的。

他不想让别人吃亏,于是就从自己的兜里掏了一块完好无损的银元,给换了出去。

而那枚破损的银元,他也舍不得扔掉,便就随手揣在衣兜里,一直忘记了取下。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正因为自己的这个善举,竟救了他一命。

不久,部队整装待发后,王建堂率军再次踏上了战场。

这一次,摆在王建堂部队面前的,又是一场硬仗,他们需要对日军坚固的防线发起进攻。

战斗打响了,在冲锋的路上,王建堂的部队在日军的枪林弹雨之下,遭到了沉重的损失。

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王建堂睚眦俱裂。

此时此刻的他,已经把理智完全抛到了脑后,脑中唯一想起的,就是在临出征之前,父亲送给自己的那面“死字旗”。

他决定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抱着必死的决心向前冲去。

王建堂端着枪继续冲锋,眼看敌军阵地就在眼前,他可以冲过去和日本鬼子拼刺刀了。

可就在这时,他却感到腹部一阵剧痛。

他本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可是很快又发现,自己受伤似乎不是那么重,他还能继续向前走。

没多想,王建堂又继续带着部队向前冲锋,终于杀进了日军的战壕,消灭了这里的敌人。

在日军火力减弱后,战斗也进入到了短兵相接的阶段。

在一番白刃搏杀后,日军终于被击退了。但王建堂的连队,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这时王建堂才想起来,刚才自己好像中弹了,但是感觉已经不怎么疼了。

他低头一看,原来中弹位置就在自己上衣左面的口袋处,衣服已经被打穿了,但是却没有流血。

伸手一摸,原来正是那枚破损的银元,救了自己一命。

王建堂虽然随身携带父亲所做的这面“死字旗”并立志以死报国,但他并非只有一身蛮勇,在打仗方面,他还是颇具智慧的。

再立功勋

大约是年秋天,王建堂已经被晋升为连长。

这几年他的部队在湖南和日军反复拉锯,顽强地守住了自己的战线,驻扎在洞庭湖岸边。

当时日军还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尤其是渡河用的船只数量不够,因此他们一边搜集船只一边休整,暂时不敢贸然强渡洞庭湖。

然而,就在日军等待的时候,他们也失去了宝贵的战机,这让王建堂抓住了好机会。

他趁这段时间积极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此严阵以待。

不过这段时间日军也没闲着,虽然当地的木船都被我军提前毁掉了,但是却紧急抽调来当时先进的渡水工具——钢艇。

这种登陆艇外侧附有装甲,可以抵挡一切机枪子弹,除非用炮击,否则对它难以造成威胁。

得到了新锐武器后,日军很快就发起了进攻。

一天傍晚,大约有一个中队的日军乘坐装甲登陆艇,朝着王建堂所驻扎的连队阵地方向发起进攻。

王建堂虽然设置了机枪火力点,但并没有什么重火力,仅有的炮兵还是迫击炮。

这种曲射火力,对于高速移动中的日军钢艇,命中率还是很低的。

尽管王建堂下令开火反击,但机枪子弹打在日军登陆艇的装甲上丝毫造不成杀伤。

而迫击炮炮弹也纷纷落在水中,都没能命中,只是激起了一些波浪,让日军登陆艇稍微摇晃了一下,但仍在继续前进。

王建堂本想等日军上岸后失去了掩护再打,没想到日军为这次的进攻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们又调来了江防炮艇,用舰炮在远距离对王建堂的部队进行火力压制。

王建堂苦心建立的滩头阵地,很快就被敌军的炮火给压制住了。

眼看着日军登陆艇越来越近,王建堂心急如焚。此时的他,再次想起了当初父亲送给自己的“死字旗”。

难道,这就是他的最后一战了吗?

王建堂不怕死,但他更想击败敌人,待得胜回家再为父亲养老送终,于是他急中生智的想出一条妙计。

王建堂下令连队全体撤出第一道防线,将滩涂阵地完全让给日军,后退百米在丛林中设置第二道防线。

日军果然上当,看我军已经不开火了,认为是已经被自己给彻底压制住了。

于是在登陆艇靠岸后,日军部队便大摇大摆地上了岸,准备集结队伍后对我军驻地发起进攻。

这正是王建堂苦等的好机会,他就是要让日军放松警惕,然后发起突然的打击。

当时,日军正在宽阔的滩头整队,完全没有任何掩护。

王建堂突然下令开火,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日军被完全打蒙了,他们立刻寻找掩护,试图发起反击,但完全找不到中国军队的踪影。

虽然稍作慌乱后,日军部队也逐渐平静了下来,但是王建堂所率领的部队已经牢牢占据了主动权。

经过一夜的激战,王建堂率领部队终于夺回了滩头阵地,将日军赶下水。

这场战斗,王建堂又取得了一场大胜。

不仅打垮了一个中队的日军,还缴获了三艘钢制登陆艇,而我军伤亡较小,他因功又得到一枚甲级荣誉勋章。

不过王建堂也犯过错误,有一次他因为大意,遭到埋伏在路边的日军的偷袭,险些被敌人的刺刀刺中心脏。

经过那件事以后,他吸取了教训,每次战斗都万分小心。

后来,他在战火中快速成长,屡立战功,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指挥官,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最终迎来了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王建堂的战后生活

王建堂怀着一腔热血投笔从戎,在战争中历经磨难,数次大难不死。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他也告别了自己十二年的军旅生涯,回到了故乡。

当年,在他踏上战场的时候,才刚刚成婚不久。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他,实在是太想念自己的家人了。

可当他满怀喜悦的回到家乡后,却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了,妻子早已改嫁了他人。

其实改嫁一事,也不能怪他的妻子,整整十二年的杳无音讯,让家人都以为王建堂早已战死沙场了。

柔弱的妇道人家,在那个年代,光是想要生存下去,就已经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了。

所以,王建堂虽然感觉有些伤感,但对妻子的决定还是表示了理解,但他也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为了祖国免遭侵略,他可以放弃一切。

年他回乡后,由于是有名的抗日英雄,很多人想给他介绍亲事,不过他都拒绝了,此后再没有结婚。

当地政府为他准备的一些福利等等,他也没有接受。

回到家乡后,他一直没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只能靠做苦力,打杂工以维持生活。

可他却始终没有利用抗日英雄的身份,为自己谋利,而是一直在乡间甘于平凡。

闲暇之余,他总爱捧上一本书,细细品读,一坐便是一天。

一生无嗣的他,却和家族中的后辈关系亲厚,偶尔也会在后辈问起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时,说上两句。

不过,他对自己的战功却丝毫没有夸耀过,时常只是一笔带过,主要讲述的还是自己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

但王建堂也曾对自己的后辈表示,自己在战争中还是有五件事值得一提的。

这第一件事,便是在当年自己参军之际,父亲王者诚向他授“死字旗”。

第二件事,是在抗战时期,他两次获得了由战区司令官陈诚亲手颁发的立功勋章。

第三件事则还是在他当排长时,因团长指挥失误,他打了团长一记耳光,团长气得不轻。后来还是师长、军长特意前来为他求情。

第四件事,是他因大意被刺伤后,在修养过程中,曾和著名文学家张恨水住在一间病房。

而这最后一件事,就是他到天津参加日军的受降仪式了。

当家中后辈,问起他还有没有什么遗憾之事时,王建堂也曾失落的说道:

“可能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当年在战场上,在一次部队紧急转移之时,将父亲送给我的那面“死字旗”给弄丢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70多岁的王建堂也曾凭回忆,再次手写了那面父亲曾送给他的“死字旗”。

随着王建堂的年纪越来越大,他的生活状况也越来越糟。

没有家人的照顾,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生活一直十分困苦。

但新中国没有忘记他曾经做出的贡献,当地政府将他列为低保户,每月给他十五元的补贴。

年,这位曾戎马一生的抗日英雄因因病去世了,享年八十岁。

英雄的晚年纵然平淡朴素,却也值得每一个人感慨敬佩。

精神的传承

后来,英雄虽已离去,但“死字旗”所代表的抗日精神却没有磨灭,它被王建堂的侄子王烈勋给传承了下来。

王烈勋从小就听大伯王建堂,讲述自己在抗日战场上所看到的传奇故事,一直十分向往。

“那面旗曾常伴大伯身边,他非常熟悉,只用了10多分钟写好了80多个字,感觉是憋着一口气,一气呵成的。”

王烈勋对着镜头,这样说道。

在王建堂去世后,他在追思这位长辈时,对当年这面“死字旗”的丢失也感到深深的遗憾。

原来,这第二面由王建堂亲手描绘的旗帜,在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被掩埋于北川老县城的废墟中,也再没能找到。

后来,自年起,王烈勋又根据照片与视频,再度复刻了这面旗子,并将其赠送给了建川博物馆,以供后人瞻仰。

“从爷爷到大伯,再到我,三代人传承的不只是这面旗子,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我希望能将这面旗子的故事将给更多人听。”

结语

王家祖孙三代传承的不仅是一面旗帜,更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这不仅属于王家,更是四川人民对抗日战争做出卓越贡献的真实写照。

在八年抗战中,无数中华儿女血洒疆场。四川人民虽身处敌后,但却从未置身事外,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川军将领刘湘,临终前的那句话,就是川军精神的真实写照,

“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以争取抗战最后之胜利,以求达我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之目的。”

“抗战到底,死不旋踵。”川军将士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他们出征前的诺言。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有了千千万万个像王建堂一样的英雄,中华民族才能挺过那最危难的时刻。

王建堂的这面“死”字旗,就是川军精神最好的传承。

旗帜犹在,精神长存。历史从不会遗忘英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