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开篇启示:这篇文章为本号忽发联想、有所感悟而拟就,并非来自教科书或主流学术界定论,所以难免有“胡言乱语”之嫌,诸位读后如有异样感觉,尽可拍砖可以理解,至于石块吗最好就不要扔了,本来是收藏探索,玩的。
“中国第一春秋玉浮雕”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一号楚墓。玉佩器型成倒梯形(长7.5,宽7.1,厚0.2公分),整器密布不减地浮雕纹饰,密不透风但绝无杂乱拥挤感,整体布局合理协调,线条章法清晰流畅。纹饰主图案是两只大眼为中心的大兽面,含眼、鼻、角、须;大兽面之上仍有面孔,含眼、鼻、耳等;主图周边密布龙纹,卷鼻、吐舌、或有爪、眼;龙首的方向,朝向四面都有,且姿态多变,共同组成兽体,整体图案左右对称。
其精美的做工和精巧的艺术构思几乎令人窒息,其文化内涵至今仍没有完全解读,公认为“兽面纹玉牌饰”(图1)。
图1研究“中国第一春秋玉浮雕”的文化内涵比赞美其精美的纹饰意义更大,因为在春秋、战国直至以后的两汉时期,这样的兽面纹徽符几成系列,主图案皆是突出夸张的兽面为中心,所变化的只是形制差别罢了。
窃以为“中国第一春秋玉浮雕”的纹饰不一定就是表现为兽面纹,主图大兽面之上的面孔,不一定仍然是兽面,理解为人面(神人)也未尝不可。因为其一,浮雕上部面孔与下部兽面的表现手法不一致(图2),上部面孔解读为戴冠的人面反更为恰当;其二,兽身上骑人(驾驭)比兽身上骑兽更为合理。
图2-1图2-2所以,把“兽面纹”解读为“神人兽面纹”或者“神人骑神兽”(图3)似乎应该更加接近浮雕图案的本来含义了。
图3应该说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因子都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时期广为流行的饕餮纹、兽面纹等也不会是空穴来风。
那么说到“神人兽面纹”的渊源,当然要记起著名的良渚神徽啦。
年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了良渚“玉琮王”,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琮重约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图4),成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图4玉琮王上雕琢的神徽(图5)也就是“神人兽面纹”,为良渚文化之代表,解读其文化内涵的文字连篇累牍。
图5-1图5-2对于这个为神人骑神兽的图案(图6),其内在涵义历来解读不一:
有以为——“神徽像”由“神人”和“兽面”两部分组成,“神人”是鸟神的形象,也是“鸟族”的徽号,也可释读为“太阳神”的象征;“兽面”是崇拜“猫头鹰”族类的徽号。“神徽像”的形成,可能源于猫头鹰族对良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异常事件的纪念,这个事件同战争有关。
或以为——在良渚玉琮王上的巫骑兽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良渚文化中最完整最具象化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应为巫以玉事神时的一种典型形象。即巫戴头(傩面),纹身,骑着由小巫觋扮演的兽来事神,因而称之为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神徽的有机结合,正是当时政教合一、等级分化的真实反映。
图6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第一春秋玉浮雕”的神人兽面纹与良渚神徽似乎有一脉相承的气息,如果说良渚神徽是文化期巫玉时代对大自然神秘崇拜的文化体现,则三代(夏商周)的饕餮纹饰符号就是神玉时代对鬼神敬仰的延续,春秋战国后的神人兽面纹就是王玉时代对“天命所归”和“君权神授”的膜拜,其中人文信息传承有序、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