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志:宽草堂读《道德经》札记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无常心”,有的版本作“圣人常无心”,这个不影响对整章文意的理解,不必纠结。此句的关键在“以百姓心为心”,“无常心”还是“常无心”,都是“百姓心”的陪衬。用今天的话说,“圣人”要究心民间疾苦,多替百姓着想,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服务。
“善信”之人,回馈以“善信”,做不到“善信”的人,一样回馈以“善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为了打造一个“善信”的社会氛围,达成“德善”“德信”的社会共识。有的注释家释“德”为“得”,解释为得到“善信”。其实不必绕弯,“德善”“德信”可以解释为“以善为德”“以信为德”,不损害文义。
《第六十三章》说“报怨以德”,这是老子的理想。孔子就比较现实,《论语·宪问》探讨过这个问题。弟子问“以德报怨如何?”孔子就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你对我有德,我就回报以德。你对我有怨,我就凭着心性报答或者暴打回去。
“歙歙然”。《第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古时“歙”同“翕”,“歙”释为敛、合、收缩,收敛的意思。“歙歙然”修饰“圣人”,老子认为圣人要收敛不张扬,低调,不仅如此,还有“为天下浑其心”。
“浑其心”的“其”,指代“圣人”。“浑”即《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混”,“混”是“道”的样子。“为天下浑其心”是圣人按照“道”的样子,打造自己的“道”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这句注释家们解释得比较牵强,应该联系上文理解,不能孤立寻找答案。圣人获得了“道”心,掌握了“道”的规则,通晓了“百姓心”,构建“德善”“德信”的社会氛围,百姓就会拥护。百姓拥护了,就“注其耳目”倾听圣人的召唤,服从管理。在充满“善信”的童话世界里,孩子完全信赖和服从于家长的安排。“圣人”自然也高兴,笑着对百姓“皆孩子”,其乐融融。
(年4月26日)
陈颖志感觉不错就推荐《在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