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郡由于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
而到了汉代,尤其是在东汉,凭借帝乡的殊荣,南阳郡在此时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南阳郡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致使南阳郡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01农业发展
农业是古代社会重要的产业部门,农业是温饱的来源,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农民一生为种植粮食而忙碌。
汉代南阳郡位于南北交界之地,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有充足的水资源,农作物种植具有多样性。
小麦的种植在粮食作物中占有一定比重,但笔者查阅到的具体记载不多。
张衡在《南都赋》提到“冬稌夏穱,随时代熟”,稌,指糯稻;穱,指麦类作物。
由此可知,汉代南阳郡,稻麦轮作,一年两熟。
水稻是汉代南阳郡重要的粮食作物,南阳稻作农业可溯至屈家岭文化时期。
由考古发掘来看,淅川县黄楝树遗址出土的烧土块中含有稻谷和稻秆,并发现了先民加工稻类的石杵和石臼,说明南阳郡的稻作种植历史悠久。
至汉代,水稻的栽培技术进一步成熟,种植范围逐渐扩大,南阳境内兴修众多水利设施。
《汉书·召信臣传》载:“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召信臣为南阳太守时,垦增水田,兴修钳卢陂、六门堨等众多水利设施,大量水田的存在为稻作农业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也为唐、白河流域扩大水稻种植提供了基础。
张衡在《南都赋》中这样描述过“于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赭阳东陂其水则开窦洒流,浸彼稻田”,由张衡的赞誉可知,南阳由于农田水利事业发达,遍布适宜水稻生长的良田,水稻成为南阳主要的粮食作物。
汉代的南阳郡在果树种植方面已有一定发展,枣、梨、桃、葡萄、石榴、橘为小农家庭所种植。
其中的葡萄和石榴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品种,张骞封邑在南阳郡博望县,南阳一带在此时可能已开始种植葡萄。
穰县的橙子和邓县的橘子比较有名气,“乃有樱梅山柿、侯桃梨栗、梬枣若榴、穰橙邓橘”,时至今日,除了穰橙外,其余果木在今南阳境内随处可见。
02手工业的发展
汉代,南阳郡的手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如冶铁业、纺织业等。尤以冶铁业取得的成就斐然。
南阳境内,铜、铁矿产资源丰富,铜、铁开采和冶炼有一定基础。
“宛钜铁釶,惨如蠭虿”,战国时的宛地,冶铁业发展已有相当水平,宛地用钢铁制成的矛,锋利无比。
汉初南阳冶铁业的发展与秦移民南阳不无相关,“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孔氏家族到宛后,利用宛地的矿产资源条件,以冶铁成富商大贾。
武帝时,冶铁业收归官营,禁止私营,南阳郡设大铁官进行管理。
在南阳瓦房庄出土的汉代最大冶铁遗址,遗址面积达平方米,出土的铁器有农具、工具、生活用品、兵器等。
由于南阳郡冶铁规模大、产品种类多,以及水排等新水力鼓风冶铁工具的发明和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南阳冶铁闻名全国,乃向边远郡国外销铁器。
李京华在《南阳汉代冶铁》中考察得知南阳郡向外郡供铁“所供应和销售的地区约合十个郡以上”,以此可见,南阳冶铁之兴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纺织业方面,南阳地区适宜的气候为桑蚕、丝绸业提供了良好基础。
战国楚地的纺织业兴盛,南阳属楚文化范畴,“襄阳、南阳等地汉水流域是牛郎织女、七夕节的主要发源地”。
而且南阳也出土了汉石牛女画像。
西汉时,南阳已是全国桑蚕八大产区之一,在宛地设“工官”管理。
东汉时,南召县引入山东的柞蚕。
03商业发展
汉初,大一统局面的恢复,为商业提供了安定的发展环境。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为市场提供了更多商品。因而使商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汉朝,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业却方兴未艾。
正如晁错所言:“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从事商业比从事农耕获得的利润高,经商更容易致富,大小商人络绎不绝、活跃于市,故商业只要遇到时机,便恢复发展。
且南阳郡地处交通要塞,沟通东西、连接南北,水陆交通极其便利,为南阳商业得繁荣创造了条件。
汉代,宛是全国著名的大都市,“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宛与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并称五都。
而南阳境内,商人也竟相与市,“俗杂好事,业多贾”,出现了富商大贾,特别是赀财雄厚的盐铁商。
宛孔氏,专事冶铁,“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孔氏家族精通冶铸,因经营冶铁成为巨富,南阳其他商贾纷纷效仿,积极从事商业活动。
到孔仅这一代,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被武帝委以重任,领盐铁事,掌管盐铁专卖。
南阳穰人宁成因罪回到家乡后宣扬“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宁成如其所言,以贳贷,购买千余顷陂田,租给贫民耕种,数年后,获得家产数千金。
此可看出,在当时从事商业,盈利可观,以致官、商角色可互换。
东汉在宛设置交易承,掌管商业贸易。
王莽末年,于南阳郡起义反对新莽的更多是赀财雄厚的大地主或大商人。
光武帝早年,勤于农业,南阳饥荒时,也曾卖谷于宛;光武外租樊氏擅长经营家业,多业并置,从事农耕业的同时,并进行商业贸易;郡内经商之风盛行,不乏经商致仕者,大将军宛人吴汉早年清贫,亭长起家,王莽末年,因宾客犯法,外逃渔阳贩马。
交通是促进南阳郡商业繁荣的重要条件,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北通中原,东接吴会,西连巴蜀,南控江汉,四通八达,水陆交通便利。
南阳境内武关道北抵关中;东南道、宛南大道,可达江南;方城道、宛洛路沟通中原,东汉时,沿宛洛路,从宛出发,经鲁阳,过伏牛山区,到京师洛阳;南阳郡作为全国陆路交通的枢纽地带,货殖集中于此,可见两汉时期南阳郡及周边地区商业的兴盛。
此外,唐河、白河、丹江贯穿境内,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于此交汇,形成天然的水路交通网。
纵横交错的水陆交通,使得南阳郡成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货物集散地,为南阳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