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十年,这轮明月饱含乡愁和相思人民资

「本文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刁良梓通讯员康帆

“我回来了——”在南阳市淅川县香花镇丹江口水库宋岗码头,水天一色,湛蓝如洗,刚从新乡辉县回乡的淅川仓房镇胡坡村移民王品兰手捧丹江水,喃喃自语,流下了思乡的热泪……

“回来一次少一次了……”与王品兰不同,年搬迁到青海,如今已是85岁高龄的杨应奇却稍显沉默。少小离乡,归来已是暮年,纵青丝变成白发,乡音依旧难改。一路上,老人精神矍铄,一直走在前面,他要好好看看无数次梦回的故乡。

不同于以往的回乡探亲,这次,王品兰和杨应奇是作为外迁移民代表,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十周年之际,回淅川参加“移民十周年中秋话团圆”特别活动。三天的淅川之行,不一样的淅川之旅,他们一次次感动得热泪盈眶。

感动,源自于埋藏心底的思念。从年3月第一批移民开始,到年11月最后一批移民结束,这条移民路,整整走了53年。53年间,他们一次次梦回故乡。

月到中秋分外明,游子的乡愁浓得化不开。接他们的大巴车刚驶进县城,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放眼望去,记忆中的那些泥土小道和低矮铺子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纵横、高楼林立、林木葱茏。

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县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城在林中、水在城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如同一幅风景宜人的彩色画卷。

“才几年时间,老家成‘原始森林’了!”在去各个产业点的路上,汽车一路疾驰,移民搬迁后破旧的村台旧址已是树影婆娑,丹江岸边曾经裸露的消落地,也变成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虽然物是人非,但却欣欣向荣。

寻找着老家的印迹,他们百感交集。

“我在荥阳能站住脚,靠的还是丹江水,现在郑州周边,谁不知道荥阳有个丹江鱼村!”说到兴奋处,上集镇李山村移民李宗献手舞足蹈。年,刚搬到中原腹地,李宗献就开起了饭店,专营丹江鱼宴。如今,整个移民村都打出了丹江鱼的招牌,形成了品牌效应,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音未改,乡情难断。半个多世纪以来,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移民与家乡的联系从未间断。为了方便两地亲人探亲,所有移民安置点都有对开淅川的长途班车,天天发。

“每次回淅川老家,我都会看看渠首,还把原阳盛产的大米捎给家乡亲人。返回时,亲人们总会把我的汽车后备箱塞满丹江鱼、淅川酸菜……”搬迁到原阳的移民马清杰说:“礼尚往来,移民们不仅相互捎带食品,还互通‘致富经’。”

“搬迁走时,儿子才四岁,对家乡的印象太模糊了,我年年带他回来,就是要让他知道,他的根在淅川!”离别在即,王品兰深情凝视着故乡的明月,似乎要把这一刻永远镌刻在心间。

编辑:曾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2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