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吃水不忘挖井人。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在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专题调研南水北调并召开座谈会一周年来临之际,河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联合河南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发挥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推出特别策划《南水北调亲历记》,从规划建设、移民征迁、文物考古、水质保护等多个方面,记录河南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作出的努力,讲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背后的动人故事,进一步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大河网讯(河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记者田凯中)“我叫赵志清,家住淅川县厚坡镇柴沟移民新村。我和全村户多父老乡亲,是年6月25日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搬迁到这里的。虽说距老家香花镇柴沟村瓜地沟组只有40多公里,但是搬迁前我们的日子和现在相比大不一样,村民们都说是南水北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命运。”
赵志清时任淅川县厚坡镇柴沟移民新村主任兼村民小组长,在他看来移民前后日子的改变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他说:
“第一就是孩子娶媳妇的变化。当初我在村子里也算是个体面人,可愣是孩子说不到媳妇,原因就在于我们这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太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启动后,我们瓜地沟组确定要搬迁到厚坡镇饶西村附近。这时,久不登门的媒婆来到我家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说她在香花凤凰集镇附近给我家的两个儿子都物色了对象。一听这喜事,我和老伴高兴得一夜没合眼。媒婆说,要不是你们家搬离了南山,又在厚坡柴沟移民新村分到了新房子,人家姑娘父母才不同意哩!年7月6日,我们搬迁到移民新村后的第十天,我的两个儿子在同一天结婚。不久后,村里的八九个适龄未婚男青年相继娶到了中意的当地姑娘。
“第二是交通就医的变化。老家位于香花南山,交通不便,瓜地沟离柴沟村部有二三里地,全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就医也显得困难。年10月的一天夜里,同住一个村的岳父突然心口疼,老伴急急忙忙请村医诊治,村医束手无策,要我们尽快医院治疗。看着岳父捂着胸口疼得躺在床上翻滚,我急忙找来一辆三轮车,和老伴、村医一起医院,由于缺乏急救常识,还没走到半路岳父就过世了。后来,我们咨询医生说这类突发病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治愈并不困难。搬到新村后,出村道路和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成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村里盖起了崭新的卫生所,小病就在村卫生所治疗;得了大病,一出门坐上车就到厚坡、香花或邓州、淅川去治疗。
“第三是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原来瓜地沟虽然守着丹江河,可组里人共用一口水井,吃水靠担,一遇到长时间干旱,井里的水就不够全组人吃,还得跑到柴沟拉水吃。现在,新村打有优质深水井,井水甘甜、水量充沛,国家把自来水管道铺到各家各户。做饭烧水都不烧柴了,全都免费用上了沼气,各家各户光做饭节约的液化气钱,加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第四是孩子上学的变化。在瓜地沟不仅路不好走,孩子们上学也很不方便。为了解决组里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10多年前我分别找村里和镇教办室,协调村小学在组里办了个教学点。现在村小学就建在村部旁边,学校办有幼儿园、小学一至四年级,教学楼是崭新的二层楼房,校园里活动场地、体育器材应有尽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
赵志清回忆道,移民后最大的变化是村里人挣钱的门路多了,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搬迁过来后,在上级移民项目资金的扶持下,村里先后办起了养殖场、烟叶基地、猕猴桃基地,并提供技术和防疫,解除后顾之忧。村里还进行了三年长远规划,沼气供全村人免费使用。
“由于我们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先后被授予‘省移民先进村’等多项荣誉称号。”赵志清说,“想想现在过的好日子,再回想起以前在老家过的苦日子,真感觉现在的政策好呀!所有这一切变化,都是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带来的,我怎能不感谢国家移民的好政策呢?!”
(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亲历记》图书整理)
相关推荐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智取“膨胀土”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十年坚守只为清源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鹳河两岸的坚守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漫漫移民路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为了北送的那一库清水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为移民建设最美新家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做征迁群众的贴心人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我家四代的移民生活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乡音寄乡愁温暖移民群众
·南水北调亲历记丨丹江口库区历史民居及搬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