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bdfzg/140808/4443995.html
“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房,还有了工作,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近日,淅川县盛湾镇盛和社区内,搬迁户张锋聊起现在的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3年时间里,淅川县共有人像张锋一样,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红利,住进了舒适的楼房,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以前觉得连满足基本的温饱都是奢望,现在正实现跨越奔小康的巨大变化。
扶贫车间铺就致富路
社区便民中心很便民
搬得出——挪出穷窝天地新
张锋的家乡在大山深处的一条沟中,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学校离家有3公里多,还要经过一条河,河上没有桥,都是蹚水过河,一到夏秋河水上涨,张锋的心就揪着,当时一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大山。年,张锋一家四口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名单。年4月,张锋搬进了盛湾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开始了新生活。社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距离镇政府、卫生院、中心小学都不足米。他说:“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上学的事,自己也能安心打工挣钱了。”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了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期间,淅川县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生活在生存条件较差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脱贫致富。
自年以来,淅川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来抓,集中精干力量,用好一切资源,克服一切困难,采取得力措施,全力以赴推进。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制度保障。聘请了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了“十三五”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有效保证了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科学、规范实施。严格按照精准识别的11个步骤进行落实,将原标注的户人核减到户人,将不符合区域条件要求的人排除拟搬迁对象。严格落实“四靠”要求,整个“十三五”时期全县新建安置点37个,靠县城4个,靠集镇9个,靠园区8个,靠景区16个。严守工程质量、住房面积及拆旧复垦三条红线,规范化、标准化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到拆旧搬迁同步推进。各乡镇与易地扶贫搬迁户签订旧房拆除和宅基地腾退协议书,加强政策宣传,实行补助奖励,做到入住即拆旧、拆旧即复垦。
截至年底,淅川县累计完成投资11.6亿元,使户人搬出山区、住进社区,胜利完成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年10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到淅川观摩,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的肯定。
社区门诊服务贴心
稳得住——建设宜居新家园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让贫困群众搬得出,还要让他们融得入,住得舒心、开心。毗邻淅川县工业园区的光明社区,是淅川县最大的县城安置点,也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去库存”的创新产物,共安置户人。
光明社区负责人衡志强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一些搬迁群众连房门锁怎么开都不会,甚至不会用墙壁开关,更不用说用天然气烧水做饭。社区的党员干部就一户户走访,手把手教,把党的关怀实实在在送到这些贫困群众心里,用组织的力量让贫困群众逐步提振生活自信,尽快融入社区生活。
在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都被改变的情况下,建设更加宜居的幸福家园,有利于搬迁群众更快“稳下来”。淅川县各级政府突出安居乐业这一主线,想方设法为搬迁群众打造优美环境、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搬迁后的美好生活。采访中,记者看到,各搬迁安置点均配有社区卫生室、幼儿园和学校,确保群众就医上学不愁;配套社区商店和爱心超市,确保生活必需品就近购置不愁;依托社区便民中心搞好医保、社保等便民服务,使搬迁户困难有人管、有人帮,确保民生事项办理不愁;通过建好文化广场、设置体育器材、组织文化活动,确保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不愁。衡志强表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社区扎实开展“四个不愁”工作,使搬迁群众深刻感受到了搬迁带来的生活和环境新变化,让群众住得安心、生活舒心。
“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山水依旧气爽风柔,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我挪一步我心里头添一层愁,刚下乡野花迎面对我笑……”8月28日,在淅川县滔河乡思源社区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文化爱好者、文艺志愿者在这里交流切磋,唱歌跳舞、欣赏戏曲、听大鼓书、走模特步……尽情享受这份快乐和悠闲。
作为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亮点之一,思源社区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等文化服务设施,使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幸福感大大提升。
易地搬迁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位置变换,更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规律。淅川县滔河乡党委书记张本贵介绍,思源社区积极探索实施有管理机构、有配套设施、有服务中心、有管理制度、有活动载体的“五有”管理模式,力促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同时,开展“好儿媳、好公婆、最美脱贫户、孝善敬老典型”等评选活动,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颁发红旗和奖金,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在每个安置点建立了爱心超市,实行积分化管理,搬迁群众凭借平时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获得的积分,到爱心超市免费领取生活用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到安置点开展文艺巡演,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
公益爱心手牵手
能致富——乡村振兴拓新路
面对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特殊性,为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淅川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在搬迁的同时,致力做好“产业、就业、增收、管理”四篇文章,力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想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重点。”淅川县发改委党组书记余立新说,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同时,淅川县各地同步谋划产业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手工业、乡村旅游业等致富产业,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各地还在大的搬迁安置点建立了扶贫车间,方便群众就近务工,为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本低,收益见效快,种香菇是个好门路!”淅川县马蹬镇王雪玲在技术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如今已是半个香菇种植行家。她说,香菇一年产4茬,培育过程也省时省力。“生长环境得控温,在揭棚、盖棚上要下功夫,温度湿度调节、菌棒注水、香菇烘干这些步骤都要做好,这样才能让香菇长得好,卖得好。”
近年来,淅川县立足既要保水质、又要保脱贫的特殊县情,结合实际,探索出了“短中长”三线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确保搬迁群众“短期能脱贫、远期能致富、未来可持续”。“短线”产业重点发展食用菌、小龙虾、中药材等短平快项目,确保搬迁户当前能脱贫。目前全县已发展食用菌万袋、小龙虾亩、中药材2万亩,户均年增收元以上。“中线”产业重点发展以软籽石榴、薄壳核桃、大樱桃、杏李为代表的经济林果,林下套种丹参、油牡丹、黄姜、花生等经济作物,实现长短互补、以短养长。目前搬迁户已发展经济林果2万余亩,实现搬迁群众人均1亩果园,年均增收元以上。“长线”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确保未来可持续。淅川县立足实际,推动产业扶贫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目前已培育乡村旅游点和农旅示范园40多个、农家乐多家,辐射带动搬迁户多户,年均增收0元以上。
“以前住的是土坯房,村里交通也不方便、水也缺,搬出来住在新家里,房子也大,各方面条件都好,我上班的眼镜厂离家很近,在这上班,一个月两千多块钱,一年能拿个两三万块钱,日子越来越好。”寺湾镇前进社区贫困户李振喜告诉记者。
和李振喜同样感受的还有毛堂乡搬迁户吴顺姣,自从搬进铭泽社区,吴顺姣整个人都变得精神许多,因为社区距乡政府、卫生院、超市只有一路之隔,距离初中、小学都不足米,社区还安排她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一个月有近两千元的收入。据了解,截至10月底,淅川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共有劳动力人,已全部实现了稳定就业,搬迁户全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稳定脱贫。
在充满生机的淅川大地上,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建成投用的产业项目焕发着活力,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脱贫群众过上了更加出彩的生活……易地扶贫搬迁是历史性工程,目前淅川县搬迁工作已圆满完成,接下来对搬迁群众后续的支持和发展则是重中之重,这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南阳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编辑:冯长顺
审核:周若愚
终审:柏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