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历史文化展厅《文仲请范蠡》塑像群)
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今淅川县)范氏之先祖。此后,淅川顺阳范氏家族中,涌出了许多历史名人。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是人才辈出。其中范坚、范汪、范宁、范启、范泰、范晔、范弘之、范云、范缜等九人最为有名。特别是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1、顺阳范氏概述
淅川范氏最早起源于丹朱。“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出自《尚书·逸篇》)。丹朱,陶唐氏尧帝嫡长子,姓伊祁,名源明,因曾册封于刘国(今河北定州唐县),故名刘渊明。丹朱是天下刘、唐、杜、士、隋、范、祁等七支祁姓姓氏的共祖。
范姓以河南范县为发祥地。范氏的得姓始祖范士会是丹朱的第五十一世孙。晋定公二年,晋国贵族智伯灭范后,范氏分为三股,一股迁入魏国,一股迁入秦国,一股迁入楚国(淅川)。自此,范氏在淅川繁衍生息,创立了淅川顺阳范氏望族。因范氏在外做官的人多,再加之南北朝时候淅川战乱,故淅川顺阳范氏又繁衍到江浙一带。据专家考证,范仲淹是顺阳范氏后裔。
2、史学家范晔
范晔(年~年),字蔚宗,顺阳郡顺阳县(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范晔入厕时生晔,额前被砖所破,故以“砖”为乳名。范晔出生于厕,加之其母为范泰之妾,故不被范泰喜欢。少时,范晔过继给堂叔范弘之。
范晔少时好学,博涉经书,精通音律。且为人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义熙十年(年),州郡征召为主簿,被范晔拒绝。元熙二年(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冠军将军刘义康长史,后迁为秘书丞,因父丧离职。元嘉七年(年),范晔服丧期满,担任征南大将军檀道济的司马、兼新蔡太守。时北魏鲜卑军队围攻青州,檀道济奉命出师解围,范晔随军北伐,升任尚书郎中。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范晔因参与刘义康暴乱,被宋文帝处死。时年四十八岁。
范晔创作的《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齐名,并称为“四史”。唐朝刘知机曾评论范晔,说他是“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之”。
3、无神论范缜
范缜(约年—年),字子真,汉族,南乡舞阴人(祖籍淅川顺阳)。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无神论者。
建元元年(年),萧道成建立南齐。范缜出任宁蛮主簿,后迁为尚书殿中郎。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范缜写了《神灭论》一书,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心为虑本”、“形存神存,形谢神灭”等无神论观点,辩证地认为物体的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有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突然发生的事物,如暴风骤雨,必然突然消失;逐渐发生的,如动植物,必然逐渐消灭,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神灭论》抓住了时弊,击中了佛教的痛处。书一问世,士林争相传抄,朝野一片哗然。
(淅川范蠡公园范蠡雕塑)
4、范氏九冢
范氏九冢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老城东南45公里埠口村东,距今淅川县城上集镇南75公里。《淅川直隶厅志》记载:城东南九十里,淅江东岸,程家埠口,大塚九处,小塚百余处,相传为范家塚墓,而碑石皆亡久矣。
范氏九冢是顺阳范氏的祖坟,可能是范坚、范汪、范宁、范启、范泰、范晔、范弘之、范云等人之墓。周围地势比较平坦,东边半华里为起伏的岗地。墓为砖室墓,上有封土固形,高约3米,周长25米,从断层看经过打夯,每层厚30-40厘米。因范氏九冢在历史上多次被盗,损坏严重,发掘时候无法准确分辨出墓室主人的身份。其中,最大的墓葬形状为方形。中室和后室为四角钻尖建筑,长宽约2.4×2.4米,高2.3米,四壁稍向外弧,顶部为二层券砖。因建筑形式属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建筑风格。据考古专家推测,此墓可能为范晔墓。(撰稿:田野)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
淅川田原创不易,打赏随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