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41952.html
因爲工作關係,需要時常檢讀通行本《王陽明全集》以及類似的文本,遇異讀、誤讀以及與底本不符并改字未確等情形,皆略爲標註。積累既多,因見部分條目對於讀者或有參考的價值,而各書若作修訂,間亦可備採擇,則稍稍整理,寫爲札記。通行本《王陽明全集》以上海古籍版《王陽明全集》(年9月版,以下簡稱《全集》)以及中華書局“理學叢書”本《王文成公全書》(年1月版,以下簡稱《全書》)最爲流行。本文舉例即以二本爲準。需要特别説明,本文僅是校書之餘的札記,并不是對通行本全面的校訂。文中舉例僅僅涉及通行本中明顯的不妥或者疑似之處。一般情況下,并不對有關異文作版本源流上的辯證。本文參考了部分早期刻本,其中或有前人點讀時的句讀標記,同時也參考某些早期整理本,文中統稱爲“舊本”。
1《全書》3頁:故再傳而以祖述憲章,譬諸天地四時。三傳而以仕止。久速之時,比諸大成,比諸巧力云云。《全集》見頁,作:故再傳而以祖述憲章。譬諸天地四時三傳,而以仕止久速之時比諸大成,比諸巧力云云。按,原文爲鄒守益《陽明先生文録序》,修辭兼取《中庸》以及《孟子》,《中庸》云: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云云;孟子《公孫丑》上: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云云;又《萬章》下: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云云,又曰:孔子之謂集大成.....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云云。據《孟子》文義,“仕止久速”四字當連讀,“止”下用“。”號,未安。原文再傳謂子思,三傳謂孟子,以“四時三傳”連讀,誤。《鄒守益集》(鳳凰出版社,原書39頁)讀作:故再傳而以祖述憲章,譬諸天地四時,三傳而以仕止久速之時,比諸大成,比諸巧力云云。可從。
2《全書》8頁:至舉踐履之實,積累之功,盡詆以爲不足務。脫於俗,顧轉而趨於空云云。《全集》句讀同,見頁。按,審原文詞氣,似可於“足”字句,而讀作:至舉踐履之實,積累之功,盡詆以爲不足。務脫於俗,顧轉而趨於空云云。
3《全書》12頁:漸覺見得此意者多,可與裁矣。《全集》句讀同,見頁。按,“多”字未必一定讀屬上句。
4《全書》19頁:蓋四書、五經不過説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云云;《全集》見17頁,句讀略同,惟“道”下爲“,”號。按,陳榮捷《集評》(學生書局69頁)“道心”連讀,作: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云云。
5《全書》26頁:方愁不能盡知,亦未遲耳。校記:“耳”原作“在”,據《集要》改。按,“在”字爲語助詞,用在動詞之後表示一定的語氣,不必改。《全集》從底本作“在”,見24頁。
6《全書》42頁:如孟子既充其惻隱之心,至仁不可勝用云云。按,據整理者説明,《全書》底本用四部叢刊本,叢刊本“既”作“説”。《全集》作“説”,見38頁。
7《全書》65頁:堯命羲和,欽若昊天云云。按,原文“羲和”連標專名綫,據《書·堯典》,羲氏、和氏非一人。《全集》見59頁,羲、和分讀,不誤。
8《全書》87頁:校記四條,因爲底本四頁補刻時未經仔細讎校,故有誤字。原文據四庫本改正,不論。惟文末“在座諸友聞知暢然,似有惺悟云云”,校記云:“似”原作“笥”,據四庫本改。此句未能盡數校正。《全集》(80頁)作:在座諸友聞之,惕然皆有惺悟云云。早期版本如此,可從。
9《全書》頁: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全集》句讀同,見頁。按,“差似”謂“類似”,或“略似”,不可分讀。整句當作: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陳榮捷、鄧艾民本不誤。
10《全書》頁:先生曰:然他心上用過功夫,與揣摹依倣求之文義自不同。《全集》句讀同,見頁。按,陳本、鄧本皆如此。但舊本“然”字或獨立爲句,全書中類似辭例數數見,則似當讀作:先生曰:然。他心上用過功夫,與揣摹依倣、求之文義自不同。
11《全書》頁:自覺不同往時,操持常不得箇恰好處,此乃是恰好處。按,《全集》(頁)、陳本、鄧本皆讀作:自覺不同。往時操持常不得箇恰好處,此乃是恰好處”。文義較勝。
12《全書》頁:然與不用實功人説,亦甚輕忽,可惜彼此無益云云。按,《全集》(頁)、陳本、鄧本皆“輕忽可惜”四字連讀,整句作:然與不用實功人説,亦甚輕忽可惜,彼此無益云云。
13《全書》頁:問:修道説言率性之謂道云云。《全集》同,見頁。按,陳本、鄧本皆以“修道説”三字爲篇目名,原文見《全書》卷七,是三字當加書名綫。
14《全書》頁:把草木去養禽獸,心又忍得?校記:“心”字原無,據上下文之例補。按,諸本皆不補“心”字,原文文義頗明確,似不必補字。
15《全書》頁:全得仁體,則天下皆歸於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闥意”,天下皆與,其仁亦在其中。《全集》見頁,作:全得仁體,則天下皆歸於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闥意”,天下皆與其仁亦在其中。按,原文問朱子注顔淵問仁之説,原注作: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云云。則“天下皆與其仁”當連讀。鄧本作:全得仁體,則天下皆歸於吾仁,就是“八荒皆在我闥意”;天下皆與其仁,亦在其中。可從。又《全書》同條下文“然家邦無怨,於我亦在其中云云”,“無怨於我”四字亦當連讀。
16《全書》頁:汝中舉佛家實相幻想之説。按,“幻想”當作“幻相”,底本、《全集》(頁)不誤。
17《全書》頁:答呂子約日用工夫,此復何如。按,“此”當作“比”,謂“近來”。《全集》(頁)作“比”不誤。底本“比”爲異體,因形近誤認。
18《全書》頁:且是使人看者將註與經作兩項工夫,做了下梢,看得支離,至於本旨全不相照。《全集》(頁)句讀略同,惟“旨”下加“,”號。按,《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頁)作:且是使人看者將注與經作兩項功夫做了,下稍看得支離云云,文義稍勝。
19《全書》頁:其間亦自有私意氣習纏蔽,在識破後,自然不見其難矣。《全集》同,見頁。按,舊本“在”字或讀屬上句。
20《全書》頁:牽制文義,自宋儒已然,不獨今時。學者遂求脫然洗滌云云。《全集》同,見頁。按,舊本“學者”二字或讀屬上句,文義稍勝。
21《全書》頁:承書惠感,感中間問學之意云云。按,此誤讀。“感感”即“感激”之意,《全集》(頁)不誤。
22《全書》頁:具責斧,戒舟車,皆有不容已者。按,“責斧”當作“資斧”,底本、《全集》()不誤。
23《全書》頁:同處西樵,又資麗澤,所造可量乎。《全集》同,見頁。按,兩本於“麗澤”二字皆標專名綫。原文本《易》之“兌”: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麗澤”二字不必標專名綫。
24《全書》頁:遼使老師宿儒皆不敢輕議。按,“遼”當作“遂”,底本、《全集》(頁)不誤。又《全書》頁“將遼爲病狂喪心之人不難矣”句中“遼”字同。
25《全書》頁:非獨與世之附和雷同從人非笑者相去萬萬而已。《全集》同,見頁。按,底本“非”作“悲”。“非”字或沿襲早期整理本,支偉成本即作“非”。
26《全書》頁:而斟酌加減。調理補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全集》句讀同,見頁。按,舊本或“要在”連讀,徐愛“傳習録序”亦云:而時時加減之,要在去病,初無定説。則舊本或可從,整句當讀作:而斟酌加減,調理補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27《全書》頁:抑將好色亦爲聖賢之所同,好經於目,雖知其姣云云。《全集》同,見頁。按,舊本或“同好”連讀,作:抑將好色亦爲聖賢之所同好,經於目,雖知其姣云云,文義較勝。
28《全書》頁:致此良知,除却輕傲,便是格物。按,原文“致此”二字加引號,似無謂。
29《全書》頁:以間於某,某曰云云。按,“間”當作“問”,底本、《全集》()不誤。
30《全書》頁:是月三日,余門子回復,領手教,始知六月尚留汴城。《全集》同,見頁。按,舊本或於“回”字句,讀作:是月三日,余門子回,復領手教,始知六月尚留汴城。文義稍勝。
31《全書》頁:深潛剛克,高明柔克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深”當作“沉”,底本不誤。舊本《全集》(上海古籍2年頁)已訛作“深”,沿襲致誤。
32《全書》頁:道未之嘗學,而以教爲職云云。《全集》同,見頁。按,王道,字純甫,“道”字爲純甫自稱,當加專名綫。
33《全書》頁:生躍然起拜曰:“方乃命之方也已”。按,“方乃”之“方”當作“兹”,底本、《全集》(頁)不誤。
34《全集》頁:是故於父,子盡吾心之仁;於君,臣盡吾心之義云云。按,《全書》(頁)讀作:是故於父子盡吾心之仁,於君臣盡吾心之義云云。文義稍勝。
35《全書》頁:孟子云:“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爲也。《全集》同,見頁。按,孟子説見“告子”下,引文當至“所不爲也”結束。
36《全書》頁:而日孚由於流俗,殆孟子所謂豪傑之士者矣。按,“由”當作“出”,底本、《全集》(頁)不誤。
37《全書》頁:合之以經而益綴,補之以傳而益離。校記:“經”原作“敬”,據《集要》及張本改。按,《全集》(頁)作“敬”,此不必改字。《傳習録》卷上末條(見《全書》48頁)云: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蕩蕩,都無着落處;須用添箇“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然終是沒根源。若須用添箇“敬”字,緣何孔門倒將一箇最緊要的字落了,直待千餘年後要人來補出?正謂以誠意爲主,即不須添“敬”字云云。兩條正可相互發明。
38《全書》頁:不在也者,不學也。按,“在”當作“存”,底本、《全集》(頁)不誤。
39《全書》頁:然而鄉人之慕之也,三有司之崇尚之也,文公之沒云云。《全集》略同,見頁。按,早期文録“文”作“三”,因一字之訛,遂使句讀失次。詳全篇文義,此句當讀作:然而鄉人之慕之也三,有司之崇尚之也三,公之沒云云。鄉人之慕之也三,謂或以忠義,或以氣節,或以客氣;有司之崇尚之也三,謂有好其實者,有慕其名者,有假其迹者。原文層次頗分明。
40《全書》頁:吾之誠積若此縷矣。《全集》(頁)作:吾之誠積,若此縷矣。按,《全書》底本“此”作“兹”。
41《全集》頁:飾奸心,盜行逐世,壟斷而自以爲通經云云。按,《全書》(頁)讀作:飾奸心盜行,逐世壟斷,而自以爲通經云云。文義較勝。又《全書》底本“而”下有“猶”字,二本并脱。
42《全書》頁:而病其言之多也,以默名庵云云。校記:“多”原作“易”,據《集要》改。按,《全集》(頁)亦從底本作“易”。“易”謂“輕易、率爾”,不必改字。
43《全書》頁:方爲之疏息汗顔,若無所容云云。《全集》(頁)據文意,改“疏”爲“竦”。按,《全書》底本作“踈”,早期版本作“竦”,《全集》改訂得之。
44《全書》頁:亦多由所養未深,高自標榜所至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全書》底本“至”作“致”。
45《全書》頁:今之武舉僅可以得騎射搏繫之士云云。按,“繫”當作“擊”,底本、《全集》(頁)不誤。
46《全集》頁:但銑等職居諫司,以言爲責。《全集》同,見頁。按,《全書》底本“但”下有“以”字。
47《全書》頁:於正德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前到地方行事,支俸起扣,至本月二十五日止。全集同,見頁。按,據文義,此句或當讀作:於正德十二年正月十六日,前到地方行事支俸起,扣至本月二十五日止。
48《全書》頁:又經差委南安府經歷王祚......并領官兵相繼攻圍。去後,續據縣丞舒富呈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去後”二字當讀屬上句。此爲公文套語,全書數數見,作“已經....去後”、“節經....去後”等等。
49《全書》頁:乘勝前進,會同福建官軍剋期夾攻。間探知大傘賊徒潰圍云云。《全集》同,見頁。按,“間”字或當讀屬上句,爲公文套語。
50《全書》頁:才調俱優,勞勛尤著云云。按,“勞勛”當作“勞勩”,謂“勞苦”。《全集》(頁)不誤。又《全書》頁“勞勛尤多”“勛”字同。此因底本字形相近誤認。
51《全書》頁:葉三梅、伏坑大賊首陳貴誠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同篇有云“擒斬大賊首謝志珊、葉三等二十名顆”(《全書》頁),又云“指揮余恩攻破梅伏坑巢”(《全書》頁),此當讀作:葉三、梅伏坑大賊首云云。
52《全書》頁:其赤口巡檢司缺官云云。《全集》同,見頁。按,下文云“行委照磨鄧華署掌赤石巡檢司印信云云”,“赤口”當爲“赤石”之訛。赤石巡檢司,見《明史》地理四。
53《全書》頁:已經批仰該道議處。回報去後,今據前因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回報去後”四字當讀屬上句。“已經.....去後”爲公文套語。
54《全書》頁:求隨衆立效,意在援兵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援”當爲“緩”之訛。
55《全書》頁:可以築城立縣於此;招回投城之人,復業居住。《全集》同,見頁。按,舊本或於“縣”字句,作:可以築城立縣,於此招回投城之人,復業居住。
56《全書》頁:添設長龍、鉛厰二巡險司云云。按,“險”當作“檢”,底本、《全集》(頁)不誤。
57《全書》頁:篇題之下標註:十三年十月二十二百。按,“百”當作“日”。底本、《全集》(頁)不誤。
58《全書》頁:量能而受禄者,人臣自守之節,故功宜惟重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宜”當作“疑”。“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見《書·大禹謨》。
59《全書》頁:又以百歲祖母卧病床褥,切思一念爲訣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念”當作“見”。《全書》(頁)卷九“辭新任乞以舊職致仕疏”亦云:旦暮思臣一見爲訣。
60《全書》頁:乃以疾廢瞶眊之人,覆敗之戮,臣無足論,其如陛下一方之寄何。《全集》同,見頁。按:詳文義,此句當讀作:乃以疾廢瞶眊之人覆敗之,戮臣無足論,其如陛下一方之寄何。
61《全書》頁:而使得少遂其鳥鳥之私云云。按,“鳥鳥”當作“烏鳥”,底本、全集(頁)不誤。
62《全書》頁:本主養病、丁憂、致仕等官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本主”當作“本土”。“飛報寧王謀反疏”列舉諸人姓字,謂:雖皆本土之人,咸秉忠貞之節云云。
63《全書》頁:擒其居首宜春王拱樤及僞太監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首”當作“守”,前篇“江西捷音疏”即作“擒其居守宜春王云云”。
64《全書》頁:臣一念忠憤,誓不與賊共生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全書》所據底本“共”作“俱”,作“共”,或沿襲早期整理本,支偉成本即作“共”。又早期《全書》刻本“共”訛作“與”,作“共”或即因“與”字之訛而改訂。
65《全書》頁:知府鄭瓛先被寧王誣奏見監,按察司瑞州府知府宋以方緣事在省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此句當讀作:知府鄭瓛先被寧王誣奏,見監按察司。瑞州府知府宋以方緣事在省云云。
66《全書》頁:差今逃引禮、白泓押同。潘鵬不合畏死聽從云云。《全集》同,見頁。按,二本於“引禮、白泓”皆標專名綫,誤。此“引禮”爲王府官職名,當讀作:差今逃引禮白泓押同云云。
67《全書》頁:邀擊寧賊,務在得獲所據,逆黨占據府縣,應合分兵剿復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全書》(頁)卷十七“牌行撫州知府陳槐等收復南康九江”云:邀擊寧賊,務在得獲外,所據逆黨占據府縣,應合分兵剿復云云。則此句當讀作:邀擊寧賊,務在得獲,所據逆黨占據府縣,應合分兵剿復云云。
68《全書》頁:十月二十四等日,寧賊回援省城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十月”當爲“七月”之訛。
69《全書》頁:先儘撥補南、新二縣、兑軍淮安京庫折銀糧米,及王府禄米,外有羨餘,收貯布政司官庫,用備緩急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文中“外”字當讀屬上句,爲公文套語。整句讀作:先儘撥補南、新二縣兑軍淮安、京庫折銀糧米及王府禄米外,有羨餘收貯布政司官庫,用備緩急云云。
70《全書》頁:許撫按衙門指實紏劾懲究。施行事完,該司將各項數目徑自造册奏報云云。《全集》同,見頁。按,舊本此句或讀作:許撫按衙門指實紏劾,懲究施行。事完,該司將各項數目徑自造册奏報云云。文義稍勝。
71《全書》頁:潰城决限,千里爲壑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全書》底本“限”作“隄”。
72《全書》頁:已經具奏請兵征勦。間蒙欽差總督軍務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已經......間”爲公文套語,“間”字當讀屬上句。
73《全書》頁:軍民安堵。校記:“安”原作“按”,據四庫本改。按,古語“按堵”與“安堵”同,不必改。
74《全書》頁:内積悲病之鬱,外遭窘局之苦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全書》底本“病”作“痛”。
75《全書》頁:夫人臣竭忠委令以赴國事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全書》底本“令”作“命”。
76《全書》頁:中間多係京庫折銀及兑准糧米等項云云;又:將自用兵以來.....及兑准糧米等項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兑准”當作“兑淮”。
77《全書》頁:各試官員功績顯著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此因襲致誤,《全書》底本“試”作“該”。
78《全書》頁:人臣於國家之難......塗肝腦而膏骨髓,皆其職分所當。然則此同事諸臣者云云。《全集》同,見頁。按,舊本或“當然”連讀,整句作:人臣於國家之難......塗肝腦而膏骨髓,皆其職分所當然,則此同事諸臣者云云。
79《全書》頁:太監鄭潤,總兵官朱麟陸續各回梧州、廣州等處,聽候新任。總兵、太監交代去訖,當臣公同云云。《全集》同,見頁。按,二本皆於“新任”二字下分段,誤。此當從舊本,“.......去訖”作一句讀:太監鄭潤、總兵官朱麟陸續各回梧州、廣州等處,聽候新任總兵、太監交代去訖。當臣公同云云。又“朱麟”,《明史·姚鏌傳》作“朱麒”。
80《全集》頁:乞將右布政林富量陞憲職,存留舊任;副總兵張祐,使之更迭往來於二府地方。《全集》同,見頁。按,《全書》(頁)卷十五“舉能撫治疏”云:乞將右布政林富量陞憲職,及存留舊任副總兵張祐,使之更迭往來於二府地方云云,則此句當讀作:乞將右布政林富量陞憲職,存留舊任副總兵張祐,使之更迭往來於二府地方云云。
81《全書》頁:“舉能撫治疏”題下標註:七年正月二十五日。按,此所據底本有誤。牌中有“本年五月二十二日云云”,《全集》(頁)已將“正月”改作“五月”,或是。
82《全書》頁:臣等看得周安堡正當八寨之中,四方賊巢道路之所,會議於其地創築一城。《全集》同,見頁。按,舊本或於“會”字句,作:臣等看得周安堡正當八寨之中,四方賊巢道路之所會,議於其地創築一城。文義稍勝。
83《全書》頁:爲照前項地方,延袤廣遠,未能遍歷其間。綏撫之方,隨時殊制云云。《全集》(頁)略同,惟“間”下爲“;”號。舊本或以“其間”二字讀屬下句,作:爲照前項地方,延袤廣遠,未能遍歷,其間綏撫之方,隨時殊制云云。
84《全書》頁:於公文至日,便可揚言。本院新有明文,謂天氣向暖云云。《全集》同,見頁。按,二本於“揚言”下分段,因襲致誤。此當從舊本讀作:於公文至日,便可揚言本院新有明文,謂天氣向暖云云。
85《全書》頁:督領軍兵,粘踪追賊,至象湖山賊寨,連營拒守云云。《全集》同,見頁。按,舊本或讀作:督領軍兵,粘踪追賊至象湖山,賊寨連營拒守云云。文義較勝。
86《全書》頁:卷查先准兵部咨,前事已经備行云云。按,《全集》(頁)“前事”二字讀屬上句,作:卷查先准兵部咨前事,已经備行云云。
87《全書》頁:如有不用令,及遲誤供軍者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全書》底本“令”作“命”。
88《全書》頁:豈可輒自退阻,尚調狼兵,坐失機會。按,“尚”作“倚”,底本、《全集》(頁)不誤。
89《全書》頁:巢穴果已掃蕩,是實取具,各官不致遺患,重甘結狀,具由呈來。按,此句讀不甚合理,當從《全集》(頁)作:巢穴果已掃蕩是實,取具各官不致遺患重甘結狀,具由呈來。
90《全書》頁:更代之人,豈免事多,生疏交承之際,必至弊乘間隙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此當從舊本讀作:更代之人,豈免事多生疏,交承之際,必至弊乘間隙云云。
91《全書》頁:防守之兵,雖老弱皆可以備數,而張威剿襲之士,非精鋭不可以摧鋒而陷陣。《全集》同,見頁。按,此句或讀作:防守之兵,雖老弱皆可以備數而張威,剿襲之士,非精鋭不可以摧鋒而陷陣。
92《全書》頁:以彰本官丕顯之功。校記:“丕”原作“不”,據《集要》改。按,此不必改。原文謂湖兵之來,雖兵不接刃,但遠揚威武,故破巢之日,賊徒不敢奔潰,因而克收全功,所以有“不顯之功”。《全集》(頁)作“不”,是。
93《全書》頁:該府仍行各緜,於城郭鄉村云云。按,“緜”當作“縣”,底本、全集(頁)不誤。
94《全書》頁:據江西按察使呈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底本“使”作“司”。作“司”,沿襲早期整理本,支偉成本已作“司”。
95《全書》頁:各查照單内預行整辦犒勞,下程聽候各官舍目到彼云云。《全集》同,見頁。按,舊本“下程”二字讀屬上句,作:各查照單内預行整辦,犒勞下程,聽候各官舍目到彼云云。文義較勝。
96《全書》頁:本院又以八寨進兵,前往貴州等處調度云云。《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貴州”當作“賓州”。其時陽明以八寨進兵事,往來於南寧與賓州之間。
97《全書》頁:況該道守巡既得賢能官員,各肯憂勞盡心。若此各府州縣雖無正官云云。《全集》(頁)略同,惟“心”下爲“;”號。按,舊本“若此”二字讀屬上句,作:況該道守巡既得賢能官員,各肯憂勞盡心若此,各府州縣雖無正官云云。
98《全書》頁:該府仍要從厚措置,禮幣以申酬謝云云。《全集》同,見頁。按,舊本“禮幣”二字讀屬上句,作:該府仍要從厚措置禮幣,以申酬謝云云。
99《全書》頁:發去良民,其榜可給則給,可止則止。《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其”當作“旗”,整句作:發去良民旗榜,可給則給,可止則止。
《全書》頁:乞調歸順土官岑巘兵一千名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岑巘”當爲“岑瓛”之訛,《全書》卷三十有“調發土官岑瓛牌”。《全書》底本“瓛”作“土+獻”,或“瓛”脱落“王”字首笔作“土”,又因“土+獻”字罕見,故訂作“巘”。
《全書》頁:住劄平南、柱平衝要地方云云。按,“柱平”當作“桂平”,底本、《全集》(頁)不誤。
《全書》頁:凡舉大事,必須其情而使之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全書》底本“須”作“順”,二本并誤。
《全書》頁:寧直死以顑頜兮。按,此所據底本有誤,“顑頜”當爲“顑頷”之訛。《全集》(頁)已改正。
《全書》頁:欽鉢盂之朝露。《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欽”爲“飲”字之訛。又“鉢盂”爲九華山山峰名,當加專名綫。全篇(《九華山賦》)中脱漏山峰名、水名、台名、亭名多處。又《全集》同頁:躐三遊而轉青,峭拂天香於茫渺,此爲誤讀,“青峭”爲地名,當讀作:躐三遊而轉青峭,拂天香於茫渺。《全書》不誤。
《全書》頁:下深淵兮不惻。《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惻”當作“測”。
《全書》頁:郢爲墟兮函崤亦焚。按,《全書》“函崤”二字連標專名綫,誤。又同篇下文“望遁跡兮渭陽”,“望”謂呂望,當加專名綫,二本并脱。
《全書》頁:衆狂穉兮謂纍掦。已爲魈爲魅兮爲讒媵妾。《全集》同,見頁。按:“揚已”當作“揚己”,古語有“露才揚己”,整句當作:衆狂穉兮謂纍掦己。爲魈爲魅兮爲讒媵妾。
《全集》頁:纍忽舉兮雲中龍,旂晻靄兮飄風。按,《全書》作:纍忽舉兮雲中,龍旂晻靄兮飄風。較勝。
《全書》頁:信愚忠者蹈亟。按,《全書》底本“者”作“而”。《全集》(頁)不誤。
《全書》頁:有室如簴,周之崇墉。按,“崇墉”謂高墻,原文於“崇”字加專名綫,誤。《全集》(頁)不誤。又“周”字,當爲“周匝”之“周”,非“商周”之“周”,二本并加專名綫,誤。
《全書》-頁:何當衡廬間,相攜玩羲易;又:衡廬曾有約,相攜尚無時。原文“衡廬”二字分别讀并加專名綫。《全集》同,見頁。按,“衡廬”通常指茅屋,或者泛泛説隱居之所。此并加專名綫,則指衡山、廬山。廬山去衡山千余里,謂於千里之間攜手讀書,似無此理。詩因夢汪俊而作,汪爲江西人,則衡山亦似無謂。陽明逝世以後,汪祭文云:忽謫萬里,執手贈言,誓將結茅,待子雲煙。當時或有相攜歸隱之説,總之,衡廬解作茅屋爲長。
《全書》頁:晚堂踈雨晴柴門。按,《全書》底本“晴”作“暗”,《全集》(頁)不誤。
《全書》頁:雨晴諧下泉聲急。按,“諧”當作“階”。《全書》刻本系統中,惟叢刊本訛作“諧”。
《全書》頁:舟人共揚眉,予獨憂其駃。《全集》同,見頁。按,《全書》底本“駃”(同“快”)作“駚”,他本或作“駛”,與前後“里”“圮”爲韻。
《全書》頁:市谷鳥啼春雨暗。《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市”當作“布”,四庫本已經改正。
《全書》頁:草屋何人方管樂。《全集》同,見頁。按,“管樂”謂管仲、樂毅,當加專名綫,二本并脱。又《全集》同頁有“誰信申韓未是剛”,“申韓”當作“申棖”。
《全書》頁:已僭汀鷗一席沙。《全集》同,見頁。按,底本“僭”異體作“僣”,“僣”爲“借”之訛。
《全書》頁:客鬢遠羞鏡裏看。按,此所據底本有誤,“遠”當爲“還”之訛。《全集》(頁)已改正。
《全書》頁:旋管小酌典春裘。《全集》同,見頁。按,《全書》底本“管”作“營”。作“管”者,早期刻本中,本字作上“竹”下“宮”,則或據之訂作“管”。
《全書》頁:治劇兼非百里才。《全集》同,見頁。按,二本於“百里”二字加專名綫,誤。古語“百里”謂一縣所轄之地,原詩作於陽明任廬陵令時。
《全書》頁:臨流欲寫猗蘭意。《全集》同,見頁。按,“猗蘭”爲古琴曲名,當加專名綫,二本并脱。
《全書》頁:落葉何浙瀝。按,“浙”當作“淅”,底本、全集(頁)不誤。
《全書》頁:萬壑笙竿松籟哀。按,“竿”當作“竽”,《全集》()不誤。
《全書》頁:火秀宫次一峰韻三首。《全集》同,見頁。按,“火秀宫”當爲“大秀宫”之訛。此詩作於正德十五年六月中旬,見年譜。年譜“大”字不誤。
《全書》頁:六月靜齋二丈昔與先公云云。《全集》同,見頁。按,“六月”當爲“六有”(語本横渠)之訛,年譜不誤。
《全書》頁:遷賓玉石分須早,柳(《全集》訛作“聊”)慶雲霓怨莫遲。《全集》見頁。按,“遷賓”指遷江、賓州,當加專名綫,二本皆脱。又“柳慶”指“柳州”“慶遠”,《全書》連標,《全集》訛一字,并誤。
《全書》頁:九霄雖已老。《全集》同,見頁。按,“九霄”二字當加專名綫,二本并脱。彭九霄,湖廣保靖宣慰使,見“八寨斷藤峽捷音疏”等篇。
《全書》頁:道通著行迹。《全集》同,見頁。按,“通”當作“同”,年譜引作“同”,不誤。
《全書》-頁:禮謂“大雩,帝用盛樂”。《全集》同,見頁。按,引禮説見《禮記·月令》,當讀作:大雩帝,用盛樂。
《全書》頁:乃勞執事之僕,僕豈無人之心者耶。《全集》同,見頁。按,此句或當“僕僕”連讀,作:乃勞執事之僕僕,豈無人之心者耶。
《全集》頁:天無疾風肓雨之愆。按,此所據底本誤,“肓”當作“盲”。《全集》(頁)不誤。
《全書》頁:蜮蜚雨、螽蝝生則書。《全集》同,見頁。按,此句當讀作:蜮蜚、雨螽、蝝生則書。
《全書》頁:春無水則書。《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水”當作“冰”,“春秋”書“無冰”,數數見。
《全書》6頁:下探葉陽。《全集》同,見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葉陽”當作“華陽”,爲茅山洞穴名,見《茅山志》。
《全集》6頁:則亦宋可專委咎於法也。按,“宋”當作“未”,底本、《全集》(頁)不誤。
《全集》1頁:因予名而擬之以鳳焉,其名也人,固非鳳也。按,《全集》(0頁)“人”字讀屬下句,作:因予名而擬之以鳳焉,其名也,人固非鳳也。文義較勝。
《全書》9頁:希終身之榮,斯人之同情也。《全集》同,見6頁。按,《全書》底本“人”下又有“人”字,作:希終身之榮,斯人人之同情也。“人”字並非衍文。
《全書》7頁:神亦永永無祚。《全集》同,見2頁。按,《全書》底本“祚”作“怍”。
《全書》1頁:少敘其愚以來質正。《全集》同,見1頁。按,《全書》底本“來”作“求”。
《全集》1頁:鈴束下人謹守禮法;又2頁:鈴束下人云云。按,二“鈴”字皆當作“鈐”,《全書》(1頁)不誤。
《全書》4頁:兼因謝姨夫回,便草草報平安。《全集》同,見3頁。按,據辭例,似當“回便”連讀,作:兼因謝姨夫回便,草草報平安。
《全書》1頁:即日初十日聖駕北環云云。《全集》同,見1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即日”當作“即月”。又同頁:思抑歸興,近却如何,“思抑”當指邵思抑,即邵鋭,二字當加專名綫。
《全書》6頁:近者南贛盜賊雖外若稱定云云。按,“稱”當作“稍”,底本、《全集》(1頁)不誤。
《全書》6頁:顧勞垂念至勤,賢即以書幣遠及,其何以當。《全集》同,見3頁。按,《全書》底本“即”作“郞”,整句當作:顧勞垂念,至勤賢郞以書幣遠及,其何以當。
《全書》6頁:然亦上人行一時之急計,出於無聊也。《全集》同,見2頁。按,舊本“計”字或屬下讀,作:然亦上人行一時之急,計出於無聊也。
《全書》9頁:隨蒙府差該吏郭孔茂到縣守,併當拘糧里陳江等云云。《全集》(5頁)略同,惟“併”作“并”。按,“併”有“催逼”意,或可“守併”連讀,謂坐等催督云云。若此,則“併”不可作“并”。
《全書》3頁:先伯父死無嗣子,所知我。後人又不競云云。《全集》同,見8頁。按,此句舊本讀作:先伯父死,無嗣,子所知,我後人又不競云云。文義較勝。
《全書》3頁:菊發其故叢,高及於垣。署花盛開且衰云云。《全集》同,見8頁。按,舊本“垣署”連讀,作:菊發其故叢,高及於垣署,花盛開且衰云云。文義稍勝。
《全書》6頁:然舊制京官三載舉,得推恩云云。《全集》同,見0頁。按,舊本“舉”(訓“皆”)或讀屬下句,作:然舊制京官三載,舉得推恩云云。
《全書》8頁:臨風無限停雲思,回首空歌伐木詩。《全集》同,見1頁。按,“停雲”謂淵明“停雲詩”,原詩序云:停雲,思親友也。二字當加書名綫,二本并脱。
《全書》9頁:别後吾言在訂頑。《全集》同,見2頁。按,橫渠《西銘》(見《正蒙》)原題“訂頑”,二字當加書名綫,二本并脱。
《全書》0頁:即嚴省、府、衛、所、州、縣等官,起集兵快鄉夫云云。《全集》同,見3頁。按,《全書》底本“嚴”下有“督”字,無“省”字。
《全書》0頁:際賞功之典另行外云云。按,此所據底本有誤,“際”當作“除”,“除......外”爲公文套語。《全集》(3頁)已改正。
《全書》1頁:爲照彭藎臣本以章一,早著英風云云。《全集》同,見8頁。按,“章一”不可通,早期版本作“童子”(時年十四歲),此所據底本有誤。
《全書》1頁:須煩兵部於南京濟州、江淮二衛馬快船内云云。《全集》同,見9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他本“濟州”或作“濟川”。據《明史》,濟州衛屬北平都司,江淮、濟川二衛屬南京衛所親軍衛,當以“濟川”爲是。
《全書》8頁:南昌府建昌縣知縣方澤。《全集》同,見5頁。按,建昌縣屬南康府,底本不誤,此因襲致誤。
《全集》5頁:父諱華,字聽輝,别號實庵云云。按,“聽輝”當作“德輝”,此沿襲早期整理本致誤。《全書》(6頁)不誤。
《全書》1頁:顧一二同志之外,莫予冀也;又:習俗之降愈下而抑不可回云云。《全集》同,見1也。按,此爲引文,據《全書》卷七“别湛甘泉序”(頁),“冀”當作“翼”,“抑”當作“益”。
《全書》3頁:至都御史周南會請旗牌,事必繳還,不爲定制;又:遂有提督之命。後不復,更疏以:“我國家云云”。《全集》同,見1頁。按,“會請”之“會”當爲“曾”字之訛;又“遂有提督之命云云”,當讀作:遂有提督之命,後不復更。疏以:“我國家云云”。
《全書》8頁:其所由入,惟鎖匙龍、葫蘆洞、察坑、十八磊、新池五處云云。《全集》同,見5頁。按,據《全書》(頁)卷十“橫水桶岡捷音疏”,“察坑”當作“茶坑”,“新池”當作“新地”。
《全書》5頁:復命巡按御史謝源、伍希儒、紀功云云。《全集》同,見2頁。按,二本於“紀功”二字加專名綫,誤。“紀功”謂“記録功次”,並非人名,整句當讀作:復命巡按御史謝源、伍希儒紀功云云。
《全書》6頁:是時巡撫南畿都御史李克嗣飛章告變。《全集》同,見1頁。按,“李克嗣”當爲“李充嗣”之訛,底本“克”“充”二字字形較爲接近。李充嗣,字士修,內江人。傳見《明史》列傳卷八十九。
《全書》6頁:命伯方壽祥防江都,御史俞諫率淮兵云云。《全集》同,見1頁。
按,寧王謀反時,方壽祥專管江防,且江都在長江下游,則此句當讀作:命伯方壽祥防江,都御史俞諫率淮兵云云。
《全書》1頁:萬安知縣黃冕。《全集》同,見5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黃冕”當作“王冕”,見“江西捷音疏”等篇。
《全書》1頁:衆以安慶被圍,急宜引兵赴之。《全集》同,見5頁。按,據早期年譜,“急”字當讀屬上句。(年譜毛本作:衆議安慶被圍甚急云云;天真書院本作:衆議以爲安慶被圍勢急云云。)
《全書》0頁:合饒州知府林瑊兵攻九江。《全集》同,見6頁。按,“林瑊”當作“林珹”,全書中二例并見。林珹,字時獻,别號羅峰,福建晉江人。傳見《林次崖先生文集》。
《全書》1頁:後遇河圖爲武林驛丞。《全集》同,見7頁。按,《全書》(0頁)卷三十七“喪紀”篇“河圖”作“何圖”。
《全書》1頁:濟躡足,遂不問。《全集》同,見7頁。按,“濟”謂贛縣聽選官雷濟,當加專名綫,二本并脱。
《全書》1頁:黃弘綱聞安吉居人疑曰云云。《全集》同,見7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安吉”當作“吉安”。
《全書》2頁:一見先生,輒詫曰云云。《全集》同,見8頁。按,“詫”,底本作“託”,二本并誤。
《全書》1頁:但皇上順其意而行,猶可挽回,萬一若逆其意云云。《全集》同,見1頁。按,舊本“萬一”二字讀屬上句,文義較勝。
《全書》2頁:諳囚日涕泣,至是稍稍聽學云云。按,“諳”當作“諸”,底本、《全集》(8頁)不誤。
《全書》7頁:作鳴冤録以寄先生。稱其身任斯道,庶幾天下非之而不顧。《全集》同,見3頁。按,“身任斯道庶幾云云”,爲陽明稱席元山語,見《全書》(頁)卷五“與席元山”,此句當讀作:作鳴冤録以寄,先生稱其身任斯道,庶幾天下非之而不顧。
《全書》0頁:蒼蒼見葭色。《全集》同,見2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引詩見《全書》(頁)卷二十,“見”當作“蒹”。
《全書》6頁:無欲則明,通公溥而聖可學矣。按,“明通公溥”四字,語本周子《通書》“聖學”章,不可分讀,《全集》(1頁)讀作:無欲則明通公溥而聖可學矣。
《全書》3頁:年譜編次成書,求踐約,會滁陽。胡汝茂巡撫江右云云。《全集》同,見2頁。按,胡汝茂爲滁州人,《羅洪先集》(鳳凰出版社頁)讀作:年譜編次成書,來踐約,會滁陽胡汝茂巡撫江右云云。
《全書》1頁:雖名無不周遍,而實難於研慮。《全集》同,見6。按,《全書》底本“於”作“與”,二本皆誤改。“難與”二字,蓋本《論語》: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爲仁矣。又本《論語》: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云云。
《全書》4頁:方見門前光景,未能深入,究意亦無奈何。《全集》同,見1頁。按,此或所據底本有誤,“意”,或本作“竟”,則整句讀作:方見門前光景,未能深入究竟,亦無奈何。文義稍勝。
《全書》6頁:如己卯十一日始自京口返江西。《全集》同,見3頁。按,“日”當爲“月”之訛,底本不誤。“己卯十一月”即正德十四年十一月。
《全書》6頁:又乙亥年自陳疏,乃己亥年考察隨例進本云云。《全集》同,見3頁。按,此所據底本有誤,“己亥”乃“乙亥”之訛,乙亥爲正德十年,自陳事見年譜。
《全書》5頁:先生容貌環偉。《全集》同,見0頁。按,“環偉”不辭,當從四庫本作“瓌偉”。
《全書》9頁:浙江方伯祁陽寗君良擇師與張公。《全集》同,見4頁。按,“與”當作“於”,《全書》底本不誤。
《全書》9頁:食從四品禄,命授庶吉士,業修大明會典云云。按,“命授庶吉士業”當連讀,作:食從四品禄,命授庶吉士業,修大明會典云云。《全集》(5頁)作:命授庶吉士業修大明會典云云,亦稍欠分曉。
《全書》6頁:夫牛,丑屬也,謂之一元;大武辛金屬云云。《全集》同,見7頁。按,二本并誤讀。“一元大武”,謂祭祀宗廟之牛,見《禮記·曲禮》下,整句當讀作:夫牛,丑屬也,謂之一元大武;辛,金屬云云。
《全書》7頁:賊又不利,遯入廣東界上。黃蠟、樟溪、大山賊囚詹師富等云云。《全集》同,見0頁。按,此據“閩廣捷音疏”改寫,《全書》(頁)本篇作:餘賊敗走,各又遯入廣東交界黃蠟溪、上下樟溪大山去訖;則此句當讀作:賊又不利,遯入廣東界上黃蠟、樟溪大山。賊囚詹師富等云云。
《全書》6頁:我兵追圍,拔大緣崖云云。《全集》同,見8頁。按,二本於“大緣崖”三字加專名綫,誤。此據“八寨斷藤峽捷音疏”改寫,《全書》(頁)本篇作“各兵追圍,攀木緣崖,設策仰攻云云”,則“拔大”當爲“攀木”之訛。或“攀”異體作“扳”,與“?”字相近,與“大”字并因形近而訛。
《全書》8頁:又述在南京時與言惓倦欲公之意云云。按,“惓倦”當作“惓惓”,底本、《全集》(9頁)不誤。
《全書》3頁:雖有妙契獨得,亦天之有意於斯世云云。《全集》同,見1頁。按,“有”當作“其”,此因襲致誤,《全書》底本不誤。
《全書》6頁:問罪興思,堂堂豫章之陣。《全集》同,見7頁。按,“思”,《全書》早期刻本如此,叢刊本已改作“師”,此因襲致誤。
《全集》0頁:尚其陰隙而默相之云云。按,“隙”當作“騭”,《全書》(9頁)不誤。
《全集》0頁:司二教之同異云云。按,《全書》“司”作“訂”,底本如此。
《全書》0頁:師乃識曰:兵加不軌云云。按,“識”當作“諭”,底本、《全集》
(1頁)不誤。
《全集》1頁:一以驗朋友之進足,爲吾不肖者私淑也。按,《全書》(9頁)“足”字讀屬下句,作:一以驗朋友之進,足爲吾不肖者私淑也。
《全書》9頁:張敦匠事,飾附設披積,請沐浴於南埜驛,親進含玉;陸同殮禭云云。《全集》同,見1頁。按,《全書》底本“玉”作“王”。文中“積”當謂“周積”,“王”或謂“王世芳”,則整句當讀作:張敦匠事,飾(《全書》底本作“飭”)附設披(語本《禮記·檀弓》上),積請沐浴於南埜驛,親進含,王、陸同殮禭云云。又,通行本此句與支偉成本同。
《全書》3頁:托參隨州判龍光原義男添貴送復臺下云云。《全集》同,見5頁。按,二本“龍光原”三字加專名綫,或誤。龍光,字沖虛,江西吉水人。因助陽明平濠有功,授滁州判官。陽明歿後,龍光護送靈柩至浙,見錢德洪《書稽山感别卷》,故此托其将陽明軍中羨餘銀兩還公。龍之墓誌見《羅洪先集》。整句當讀作:托參隨州判龍光、原義男添貴送復臺下云云。
《全書》4頁:乃知諸君子彈心瘁力云云。按,“彈”當作“殫”,底本、《全集》(6頁)不誤。
《全書》4頁:舟未入境,而執事之戒命已先哭奠虔愨,雖有司好德之同云云。《全集》同,見6頁。按,此與支偉成本句讀同,或亦因襲致誤。整句當讀作:舟未入境,而執事之戒命已先。哭奠虔愨,雖有司好德之同云云。
《全書》5頁:開誠布心,不煩一旅云云。《全集》同,見7頁。按,《全書》底本“心”作“公”。
《全集》7頁:移置陽明先生石刻記。下署作者:費宏。按,此因前篇“陽明先生平浰頭記”爲費宏撰,故意此篇或蒙上省作者名,誤。《全書》(8頁)從底本,缺作者項。此篇爲羅洪先文,見《羅洪先集》(鳳凰出版社頁)。《全集》同例者甚多,如0頁“田石平記”爲汪必東文,誤題費宏。又0頁“請恤典贈謚疏”以下數篇皆題“薛侃”,亦誤。
《全書》9頁:冀來者之自得猶夫已也云云。《全集》同,見8頁。按,詳文義,“已”當作“己”。
《全書》1頁:右布政使程瑶云云。《全集》同,見7頁。按,底本“瑶”作“珤”,“珤”爲“寶”之異體。程珤,字子彬,德州人,嘉靖壬辰進士。(見《明詩紀事》卷十八)
《全書》7頁:臣等繆膺撫按浙江,爲守仁桑梓地云云。《全集》(4頁)連讀:臣等繆膺撫按浙江爲守仁桑梓地云云。按,此句可讀作:臣等繆膺撫按,浙江爲守仁桑梓地云云。
《全書》頁:伏乞敕下吏部,再加查議節次,言官奏疏,亟爲上請云云。《全集》同,見5頁。按,舊本或讀作:伏乞敕下吏部,再加查議,節次言官奏疏,亟爲上請云云。較勝。
以下爲《全集》附録部分
《全集》5頁:將下庚嶺云云。按,“庚嶺”當作“庾嶺”,《全書》(10頁)不誤。
《全集》6頁:惜乎!天不憖,遺不獲,盡見行事云云。按,此句當讀作:惜乎!天不憖遺,不獲盡見行事云云。“天不憖遺”爲古之成語。
《全集》0頁:兹應奎較藝衡水云云。按,“衡水”當作“衡永”,指湖廣“衡州”、“永州”,底本不誤。
《全集》4頁:自先生之歿,則學稍稍失其旨,繁言朋,興門戸、峙張規爲儒名,而實衰焉。按,此句當讀作:自先生之歿,則學稍稍失其旨,繁言朋興,門戸峙張,規爲儒名而實衰焉。
《全集》4頁:孔子曰:“予欲無言。”而又曰:“無隱學而必待於言也。”則二者實背而馳。按,此句當讀作:孔子曰:“予欲無言。”而又曰:“無隱。”學而必待於言也,則二者實背而馳。
《全集》1頁:事功文詞,固有照中之隙光也。按,原文據九州大學碩水文庫藏鈔本整理,原文亦見明萬曆刻本《敬所王先生文集》,《文集》“有”作“其”。又:刻本與整理本有異文多處,此未盡數舉例。
《全集》1頁:次無恤育其辭甚習。按,據《文集》,“育”當作“誦”。
《全集》8頁:陽明先生以致良知立教,天下士靡不翕然響風。按,“響”當作“嚮”,底本不誤。
《全集》0頁:而或流爲慘刻,推王佐得乎?按,此脱落原文二頁,故致前後文義不相屬。原文作:而或流爲慘刻,或逃於幽玄。究竟適如其人而止,而與所謂仁義道德者無加焉。此猶曰不同道也。乃若賈生之痛哭流涕,仲舒之天人相與,其自負何如也。亦尊之漢之儒首至矣,謬推王佐得乎?
《全集》9頁:故余於易因之稿甫就云云。按,原文“易”字標書名綫,未確。此當“易因”連標,《易因》爲李贄所著書名。
《全集》3頁:幸承乏姚邑,邑故先生桑梓地,因得先生之遺像云云。按,底本“姚邑”下又有“姚”字,“得”下有“瞻”字。
《全集》頁:一日購求先生遺書,猶二千石,龍川公出武經一編云云。按,底本“猶”下有“子”字,整句當讀作:一日,購求先生遺書,猶子二千石龍川公出武經一編云云。
《全集》頁:在我輩可想見先生矣。按,此有脱漏,底本作:在我輩得之,則片言隻字,亦可以想見先生矣。
《全集》4頁:宜家具之,詎待學而後嫁者哉?按,此有脱漏,底本原文作:宜家保赤之事,胸中已宛具之,詎待學而後嫁者哉?
《全集》5頁:斥其所出奇運智。按,“斥”當作“凡”。底本手書上版,“凡”作“凢”,或以字形略近誤認。
《全集》5頁:以藏書具在,不欲秘爲家珍。按,“以”當作“所”。底本爲草書,字形不甚規範,但全篇有“所”字數例,似乎無疑。
《全集》5頁: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芥子者。按,“芥”當作“芹”,底本不誤。
按:以上例舉通行本異讀、誤讀以及疑似之處條,大體上是一些文獻整理中常見的情形。因爲《全集》出版在前,而《全書》有多處失誤與《全集》同,其中或不免因襲之累。所舉各條,其中有是非未定者,略有按斷,亦未敢盡以爲是,讀者不吝指正是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