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桑海变果园

人民网郑州2月28日电(程明辉)“林业局引进的红薯真是好,种这么多年地,恁好的红薯,头回见!”走进淅川县荆紫关镇庙岭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堆粉嫩硕大的红薯,贫困户李群发从堂屋迎出来,脸上乐开了花。

除了种红薯,李群发家还养了多箱蜂,一年能挣4万多,10亩薄壳核桃地套种的黄姜、花生、红薯,一年能收1万多元,今年核桃大挂果,一年挣6、7万元不成问题。

曾靠种植湖桑养家,为啥改种林果?

“老了,干不了了!每年蚕‘大吃’的时候,我天天得用架子车从地里拉几车桑叶,夜里还要起来给蚕添叶子,这可是个苦力活!”李群发说,儿子高中毕业后,不想吃这个苦,直接出门打工去了。

庙岭村紧邻丹江河西,一半山坡一半滩。多亩河滩地全靠“望天收”,一遇洪水颗粒无收。村南边近亩瘠薄坡地不适合种庄稼。“湖桑耐旱,耐瘠薄,这里适合。”庙岭村支书魏周娥惋惜地说,桑树种久了,根系老化,产量下降,形不成市场,价格也降下来了,养蚕的慢慢少了,看不到前景的年轻劳力都出门务工。湖桑产业逐渐没落了。截止年,庙岭村人中,贫困户就达户人,贫困发生率49.1%,人均收入不到0元。

李群发家6口人靠土坷垃刨食,勉强能顾住生活,但妻子得了系统性红斑狼疮后,彻底掏空了家底。转机发生在年,淅川县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立足水源区、山区的区位特点,全县提出“短、中、长”三线产业发展思路,“短线”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立足当期能脱贫;“中线”种植软籽石榴、大樱桃、薄壳核桃等经济林果,确保中期可致富;“长线”围绕山、水、生态发展乡村旅游,着眼长期可持续,还出台一系列产业奖补、技术培训、品牌创建等扶持政策。

“山坡地种耐贫瘠的薄壳核桃、大樱桃等生态林果,林下套种花生、红薯等经济作物,河滩地种莲藕和周期短的中药材。”县林业局是庙岭村的对口帮扶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卢峰带着县林业专家进村了,一番调研后,给出建议。

一听说要改种果树,整个庙岭村都“炸锅”了!“还是换汤不换药,湖桑的苦吃得还少!”“有现在收得多吗?”各种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

卢峰介绍,引进企业共同承担风险,让农户“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收“薪金”,基地分红收“股金”,林果周期长,不能让他们单打独斗。那段时间,对外要联系企业,对内要安抚百姓,他和村支书魏周娥常常白天在田间奔波,晚上顾不上吃饭就去村民家里讲政策、算收益。

到年冬,在分批组织群众到陕西、西峡等地考察林果产业发展后,庙岭村发展生态林果的思路在全村达成了一致。很快,该村莲藕、中药材、林果三个专业合作社成立,种植莲藕余亩,中药材0余亩,薄壳核桃、大樱桃等生态林果0余亩,昔日荒滩披上了绿衣,荒山穿上了新装。

“苗木免费提供,技术定期指导,林下收入全归自己,还包销售,给分红,这地越种越有盼头!”在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年,李群发家的地全种上果树,又套种了黄姜、红薯等经济作物,第二年就摘掉了贫困帽。

近年来,在淅川县庙岭村,薄壳核桃、大樱桃等生态产业风生水起,每户都有5个以上产业项目叠加收入,所有像李群发这样的贫困户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年,庙岭村人均收入达1.1万元,贫困人口只剩下1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6%。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9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