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碧水问青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6年河

北京荨麻疹医院咨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10/8833326.html

一渠碧水,一路欢歌,从秦巴山间出发,跨江淮、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润京津,纵贯南北公里。

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6年多,累计调水亿立方米,利泽24座大中城市超万人。

今年5月13日-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情况后,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在这项波澜壮阔、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宏大工程中,一代代河南青年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者。他们勇担当、敢突破、甘奉献,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景色壮美

青春无畏攻坚克难挑战世界之最

青春,是无私忘我,是无惧挑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段的公里内,有八大难题创下世界之最。一代代河南青年迎难而上,全力攻坚。

湍河渡槽工地,刚“升级”父亲的时任项目经理陈谋建,与同事采用造槽机原位现浇工艺,使单个槽身施工周期从50余天缩短至32天,建成世界最大U形输水渡槽。

方城垭口工地,30多岁的陈建国,与团队要应对有“工程癌症”之称的膨胀土,还要与高渗水地层、淤泥带等复杂结构相较量,连续奋战多个日夜,拿下最难施工段。

穿黄工程现场,25岁的李钊,与团队成员一起历经地下涌水、隧洞开挖、盾构机修复等重大挑战,让南水从黄河底部一举穿过。

李钊在穿黄隧洞(A洞)检查维护受访者供图

一个又一个这样的青年站了出来,顶了上去,创下一个个工程奇迹:解决“在软土富水条件下建造地下隧洞”世界难题,创造世界第一的超深竖井施工技术,完成世界上综合规模最大的渡槽工程……

这种“青春”,并不陌生。

回望当年,引丹灌溉工程所在地邓县(今邓州市),青壮年劳力几乎全部到过陶岔工地参加施工,弟弟牺牲哥哥上,祖孙三代齐上阵,挤草棚,喝泥汤水,吃红薯面窝头,顶风雪冒严寒,拉着架子车,为南水北调工程铺下第一块牢固基石。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已颁布近20年,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一代代青年赓续奋斗。今天,新一代南水人已接过历史接力棒,在各自岗位上绽放青春光彩。

32岁的王蒙,是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简称渠首分局)第一位无人机操控手,他要用“无人机+”技术,推进南水北调运行管理更高效、可视、智能。

王蒙在严寒天气下进行航拍作业受访者供图

31岁的段文龙,是方城管理处金结机电的“顶梁柱”,不间断巡视机电设备,有缺陷及时发现及时上传,督促整改到位,为工程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他们并非个例。在工程大流量输水、湍河渡槽应急抢险、防汛应急抢险等各种急、难、险、重关键时刻,渠首分局青年突击队始终冲锋在前,全力保障一渠清水安澜北送。

青春守护守好生态涵养一渠碧水

青春,是坚定选择,是甘于奉献。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而要守好这“生命之水”,离不开一个个“守护天使”。

13年前,23岁的柴二虎从部队转业回来,成为淅川县库区水上综合执法大队的一员。为保护水域环境,他和同事历时两年,将遍布河道沿岸和水库港汊的餐饮船全部清走。

30岁的马伟,老家淅川县滔河乡,4年前从漯河重回故乡,在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为一名专业护水员,守护家乡的山林水域。

一同在努力的,还有一个个青年志愿者。淅川县30余位“河小青”常年坚持巡河护河,成为丹江水源地一道亮丽风景线。

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聂铄骅,连续多年参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亲眼见证渠首变化,更加坚定志愿服务信念。

南阳师范学院青年志愿者参加中线水源区环保志愿服务受访者供图

该项目自年起实施,十余年来,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积极开展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水生态监测研究,建立水质安全数据链,组织“大手牵小手·环保伴成长”等活动,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千家万户。

对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持续推动。5月14日,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对此,河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代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黄进深感责任重大。在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八成以上人员都是青年,自通水以来,他们日夜奋战在丹江口,已实现对库区及上游丹江河、老鹳河、淇河入库河流水生态环境全天候实时监测监控,累计上传上报监测数据余万个,为国家调水决策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眼下,他们正不断提升监测预警科技水平,努力实现丹江口库区、汇水区和主要河流、重点部位水面陆地立体化、全覆盖监测监管,确保库区和沿线水生态环境“长制久清”。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丹江口水库采样

青春建功倾力而为振兴移民乡村

青春,是精神传承,是小我融入大我。

南水北调工程移民中,淅川搬迁16.5万人,两年完成,平均每天搬迁人,这在世界移民史上都很罕见。为完成搬迁任务,移民干部铸就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置身其中的青年,将移民精神代代传承,让其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崭新力量。

32岁的邹磊是淅川县九重镇邹庄移民新村村民。10年前,他的家在油坊岗,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旧房屋,家里靠种地为生,一年人均收入不到五千元。

搬迁到移民新村后,邹磊承租土地,成立家庭农场,种植烟叶;成立养羊合作社,在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帮助下,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年纯收益达百万元以上。

环顾邹庄村,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内,猕猴桃、葡萄成熟在望;全村余人就近就业从事果蔬产业,人均月收入元以上;学校、卫生所、健身小广场、村民服务大厅一应俱全,村内卫生包组包户,村容户貌焕然一新。

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访邹庄移民新村时指出,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邹庄移民新村景象

总书记的话,让邹磊尤为激动,“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信心倍增。

那几天,邹磊更忙了,不仅忙着创新养殖技术,增加就业岗位,还作为青年文化志愿者,筹划开展文化活动。“既然选择扎根农村,一定要带着乡亲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同样奋斗在乡村一线的,还有淅川县金河镇彪池村第一团支书尹聪,他积极发挥共青团思想引领力,协助村两委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动员全村团员青年投身基层一线,积极开展产业扶贫、环境改善、回归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进来,彪池村的蔬菜大棚、中华小蜜蜂和小黄刺鱼等特色种植养殖业,风风火火,蒸蒸日上。

青春接力稚嫩又坚定护佑碧水安澜

青春,是学悟榜样,是时代接力。

10年前,7岁的张晓茹在学校听到移民政策宣传后,回家就给父母和村民讲“舍小家、为国家”的道理,动员父母、亲友主动搬迁,成为中线渠首最小的“移民政策宣传员”。组织成立义务护河队,利用节假日宣传环保知识,清理生活垃圾,开展植树活动。

年,张晓茹被评为全国首批“新时代好少年”之一。在她的事迹发布词中这样写道:“新水脉纵贯三千里,润泽众生的,不仅是奔涌北上的一渠碧水,更有渠首后代不变的忠诚。”

如今,一个个这般年纪的“红领巾”走出书本课堂,走进南水北调,在实地研学寻访中,致敬榜样,成为榜样。

少先队员在南水北调工程参加研学活动

在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两年多来已有5余人前来研学,感悟南水北调工程魅力。

他们在观景平台领略渠首枢纽工程的宏伟,在实践课程中学习渡槽模型输水原理,在防汛主题活动中体验护渠小先锋的责任和担当,在光折射、手摇发电等实验课程中领略水利工作的神奇……

一个个少先队员争先恐后表达激动之情:“以前只是听说过,这次对南水北调了解更多,这项工程真是伟大。”“长大了我也要像你们一样,建设工程,守护南水。”

研学最后,少先队员站在渠首大坝上,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声声入耳,余音袅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南水北上,一脉情长。

清渠如许,“青”音嘹亮。

放眼干渠沿线,豫京两地青联委员共建的渠首青年生态林、河南省青少年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示范林郁郁葱葱,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的植绿护绿、生态环保宣传等活动,广泛铺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于无声处浸润青少年心间。

在一代代青年接力守护中,这渠碧水,必将永续北上。

来源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魏文杰/文赵墨波/图

编辑杨阳

校对王冰

审核田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