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主考场上,三亮三比三评评

淅川县金河彪池村蔬菜产业培育基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刁良梓通讯员曾倩

11月28日,初冬的暖阳格外柔和,家住淅川县大石桥乡贾洼村贫困户李娇娥开始给蜗牛喂料,转眼5个多月过去了,如今她可是有名的养殖能手,配料、换土、防疫、消毒样样拿手。她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5个月工资元,今年9月到手的分红元,加上国家产业奖补元,一两万元攥到手里了。”贾洼村像李娇娥这样的贫困户有12户,每户都拿到了分红。

当初,蜗牛养殖可是个新鲜事儿,一没技术,二没资金,这对于贫困户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大家都观望着,举步不前。大石桥乡党委副书记詹岩峰说:“只有党员带头,才能打消群众顾虑,才能带领群众走向致富路。”

贾长宏、李国旗、刘永杰、贾晓宇4位党员首先站了出来,他们每人出资元带头发展白玉蜗牛养殖,“亏了先亏党员的钱,赚了先给贫困户分红。”4位党员的话给贫困户吃了“定心丸”,脱贫的致富的火苗从心头直往外窜。随后,村里的党员带领本村12户贫困户认真学技术、学养殖、学经验,并且邀请了中国蜗牛之父叶阿彬教授到村指导蜗牛产业发展工作。目前,在贾洼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白玉蜗牛已由最初的10万只发展到近千万只,资产达到余万元,成品蜗牛在上海、武汉等城市热销。

这一幕生动的发展画面,归功于淅川县“三亮三比三评”活动结出的硕果。

淅川县仓房镇刘裴村丹参产业种植基地

淅川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片区县和河南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年9月底前完成全县95个贫困村户人脱贫。如何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自今年9月,淅川县在全县17个乡镇试点村率先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即,党员干部亮脱贫攻坚承诺、亮脱贫工作职责、亮党员帮扶事项,比产业发展、比村容户貌、比作风转变,评党员干部作用发挥、评村党组织建设质量、评群众满意度,以活动为载体倒逼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以机制力促有为有位。

淅川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稚告诉记者,亮是形式,比是实质,评是标尺,通过脱贫攻坚这个主考场,比出好、中、差,发现“千里马”,用党建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高质量。

淅川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介绍,“亮”只是前提,之后还有大张旗鼓地“评”“比”。对优秀的村组干部,每月增发5%-10%的绩效补贴;对连续三次评议较差的村组干部,每月扣发相应的绩效补贴,真正激发广大农村党员干事创业的活力。

为进一步压实政治责任,淅川县委出台了《构建全县新时代党的建设高质量工作体系的意见》,淅川县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各乡镇立足脱贫实际、产业特色、群众习惯和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细化实施方案,形成各自的“特色品牌”。

11月22日至23日,根据淅川县委统一安排,淅川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及各乡镇(街道)分管党务的负责同志,对全县17个乡镇(街道)的18个村(社区)的“三亮三比三评”工作法进行集中观摩交流学习。

一路走来,一路惊喜。荆紫关镇、西簧乡、九重镇等乡镇试点村将“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与机关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等党员干部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寺湾镇试点村将“三亮三比三评”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激活了农村党建“一池春水”。

淅川县党员干部认为,几个月的试点工作开展成效卓著,充分证明“三亮三比三评”是淅川县党的建设高质量的有效载体,是改变农村党员干部作风面貌的助推器。

眼下,在淅川大地,在党员干部比拼干劲激励下,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香菇、杏李、小龙虾、蜗牛等生态种养产业蓬勃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升腾成贫困户心中无限希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