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中百二秦关,四固四出,古代治政中枢方

百二秦关,关中四固,国人可谓耳熟能详。但仅是防守稳固,还不足以让强汉盛唐定都关中的长安,若仅论稳固,巴蜀的山河形势,那才叫固若金汤。所以,从战略角度看,关中的外围,跟关中是一体的,失去外围的关中,只能是逐鹿中原的看客。

如上图,大关中包括丹江口以上的汉水流域,以汉中为核心;还包括古代称为河东的临汾盆地、运城盆地;最为关键的是,还包括伊洛河谷为主的洛阳盆地。加上西安西北的萧关出陇右,大关中呈四出之势:

出河东,下太原,俯视河北。出萧关,得陇右,眺望河西。南得汉水上游,出汉中,走蜀道,南望巴蜀;出武关,收南阳,剑指两湖。出洛阳,守荥阳(虎牢),逐鹿中原。

因为陇右人口承载力太差,而且远离中原,所以不能成为有影响力的存在(多数时期依附于关中)。武关南面,还有一座重要的关隘,如今属河南南阳市淅川县的荆紫关。武关与荆紫关之间,距离不算近,只是地形限制,同样是只能依附于武关,成为关中的一部分。

如此,关中河谷之外,大关中还存在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汉中盆地勾连巴蜀,洛阳盆地勾连中原,河东勾连太原盆地(及长治)。其中,汉中远离中原,影响力又较洛阳、河东差了一筹。

因此,大关中的核心,是黄河的三个河谷,两汉的司州(司隶),就是以这三个河谷为主体。

向东突出的河内与河南郡东部,是据黄河上游,直抵河北的中原西门邯郸(邺城)地区,以压制河北。长安地区,洛阳地区及河东,才是建都长安的的政权治下完整的治政中枢,洛阳经常作为长安政权的东都。即便是建都洛阳,亦需将西安作为西京(西都)。

长安地区与洛阳地区其实是一体的,其勾连者,并非古代的弘农郡,而是河东。关中与河东的联系很直观,就隔了黄河;而河东与洛阳,其实只隔了中条山,翻过中条山最好走的山谷(今垣曲县),到了黄河,顺江而下,到孟津上岸往南就是洛阳。

三国时,汉献帝东归洛阳,就是走的河东,因为弘农郡地形限制,其实比河东荒凉很多,战乱时,根本不可能得到大量的补给。

两汉时,河内郡与河南郡的分界设置,是因为黄河在古代的分隔作用。然而,从军事上来说,洛阳盆地,包括洛阳与晋城。对军事而言,洛阳北边的黄河,南北沟通的作用大于分隔,长治盆地,才是军事上的独立板块。

五代时,后周与北汉曾在长治盆地的南部,展开过一场决定国运的大战,即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今晋城高平市)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之所以北汉、后周决战的战场发生在高平,正是建都太原的北汉,与建都开封的后周,隔了长治盆地与洛阳盆地两个地理单元。北汉据长治,后周据洛阳(晋城),长治形胜,后周只能以晋城为重镇,长治于晋城之间,适合大兵团决战的缓冲性地区,就是高平。

而秦国的统一进程中,长平之战后不到五年,东周灭亡。期间,秦国平定临汾盆地,制作河桥。完成俯瞰洛阳盆地(长平之战),连通河东(河桥)的准备后,顺利的吞并东周(洛阳盆地)。

关中外围三个主要盆地,汉中、洛阳、运城(安邑),都是相对封闭的河谷盆地,跟关中盆地的性质一样。而且洛阳盆地的东面,有著名的虎牢关(汜水关),战略地位不低于函谷关。是以,大关中的称谓概括关中及其外围,再合适不过。

由于秦岭的阻隔,关中缺了汉中尚且影响不大,但缺了河东,只靠弘农郡连接的长安与洛阳,只能是分裂大于合作,因为仅弘农的存在,分割大于勾连。

而河东与关中、洛阳盆地割裂,始于隋朝。自此,晋阳盆地进入临汾盆地的峡口形成的汾水关被废弃。只依靠汾水关所在的天然险地雀鼠谷,防守方只能取得先机,而无法形成“一夫当关”的效果。所以隋朝河东守将宋老生轻易被突破雀鼠谷,之后凭借霍邑孤城,显然无法阻挡李渊南下。

关中衰落,固然有气候改变、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但西汉京畿、司隶(司州)的设置没有被继承也是关中孤掌难鸣的重要因素。

失去河东,关中丢了半个粮仓,因为河东的余粮被太原征调;失去洛阳盆地,关中不能第一时间处理关东变故。

只看汉唐的行政区划,就能知道为何两汉享国四百年,而唐朝安史之乱后不复真正中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7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