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英雄丨我的淅川移民英雄刘金侠

”10月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水光映乡情》专题节目,专题报道了淅川移民生活、发展的巨大变化。淅川县政府邀请外迁移民代表回乡,代表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十多岁的少年,有来自青海的,也有来自本省辉县、中牟的,跨越了上世纪5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七次移民。他们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的见证者、建设者、奉献者,为国家世纪工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岁月流失,难以抹去满脸的沧桑,白发童颜,皆是奉献者的担当。淅川移民,无论走到那里,都是我心中的英雄。

自年开始到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淅川县先后进行了大小七次移民。纵使无数淅川人背井离乡,永远失去了他们的家园,但国家一声号令,他们还是选择服从。淅川也因此成为全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

淅川移民是一首爱国的歌。淅川移民最可贵的精神就是大爱报国,无私奉献。他们大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搬迁之痛,数十年中,不少人屡迁屡建、屡建屡迁。泪别故土的悲壮,屡次创业的艰辛,已经成为移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丹江口水库建设初期,国家贫困,移民安置条件很差。面对国家的战略工程,淅川移民不计损失,不计补偿,部分举家搬迁到本省邓州,外省湖北,支边到青海。那时候移民条件十分艰苦,到青海支边的移民,水土不服,很多人生活艰难。淅川县仓房镇有一个沿江村,是迁到湖北、青海等地的移民水土不服返迁回来聚居形成的村庄,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再次移民时,大家义无反顾再次选择了搬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淹没县城一座,集镇5个,淹没良田41.6万亩,动迁人口达到36.7万人。最繁华的集市,最肥沃的土地,最熟悉的村庄静静躺在丹江水下。最要好的亲朋分离远方,挥泪再见硕果累累的桔园,再见味道鲜美的丹江鱼,再见熟悉的乡音。为国家,舍小家,搬新家。一个移民说:这里山好水好,平时种种田,摘摘果,闲了到丹江去打打鱼。说实话,哪好都没在家乡好。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工程,没大家,就没小家,再苦再难咱也要搬。

淅川移民是一首奋斗的诗。淅川移民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不怕困难,拼命发展。淅川移民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环境,改善环境,为己致富,为国解忧。搬迁到湖北大柴湖的移民,面对十分艰苦的生活生产条件,自立更生,改良土地,逐步走向富裕之路,建设了现代化的集镇。安置在淅川县的移民,面对建好绿水青山、确保源头水质的要求,网箱上岸,养殖场关停,土壤改良。转变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种植黄金梨、软籽石榴、猕猴桃等林果,发展乡村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搬迁到外地的移民,利用靠近城市的便利,发展劳务经济,发展服务业,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许多原来不愿意搬迁的老人经常说:虽说老家难忘,但新家的生活比老家好,再让搬回老家,还真又舍不得了。

淅川移民是一曲思乡的谣。故乡是永久的思念,永远的牵挂,淅川县移民亲情浓厚,不忘故土,回馈故乡。移民搬迁到的地方大部分靠近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区域,这些移民老乡利用地理优势,相互帮带,介绍故乡的亲人到城市发展,或者利用区位优势帮助销售农产品。搬到郑州附近的移民开饭店专门经营丹江鱼,淅川黄酒、酸菜,生意火爆。淅川县的黄金梨、软籽石榴、香菇等也随着移民老乡走向沿线城市乡村。他们还专门开通5条移民客运专线,服务两地往来。

淅川移民是一首英雄的曲。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背负着沉甸甸的历史,她凝结着无数的情感,她闪耀着可贵的精神。为了国家,她奉献着;为了国家,她担当着;为了国家,她奋进着。淅川移民,他们是最普通的人,但他们确实是平凡英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