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二高级中学的一则告知,迅速在网上蹿红,告知中称针对全县前名优秀学生,学校将开展合同制培养计划,保证孩子三年后高考在一本以上,否则巨额赔款。“名牌一本定考上,签了合同做保障”,该消息一出立刻引起热议。对此,该校副校长表示,学校已经紧急叫停了合同制培养计划。(6月13日《新文化报》)
“高中三年免学费,考上名校奖重金,落榜一本赔巨款”,如此合同制培养计划,堪称诚意满满。而透过表象看本质,我们还是会发现,这仍不过是争抢生源、“掐尖”招生的老桥段,只不过其开出的价码更高、闹出的动静更大而已。一直以来,优质学生流向最好的高中,都是规律使然,甚至于形成了某种定式。排名靠后的学校想获得青睐,往往只能动用经济杠杆。相比之下,淅川二高的所谓合同制培养,也算是“不落俗套”了。
根据这份“计划”,中招成绩在县前名的,若高考未达一本线,将获赔1万至5万不等。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份“业绩对赌协议”。淅川二高以“巨额赔偿”押注学生成绩,对外彰显自己搞好教学、对学生负责的决心,对内也是对教职员工做好工作的一种压力倒逼。应该说,其善意初衷和诚意姿态,还是值得肯定的。然而问题在于,将教育的成败与“合同”“对赌”等挂钩,这种商品化思维本身,就令人感到不安和不适。
公众之于学校教学的期待,从来都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自己的孩子高考“失败”了,就算获得巨额赔偿,也是毫无意义的。子女的前途,是不允许被定价的,是无法补偿的——淅川二高的所谓“合同制培养计划”,恰恰在无意之间,触动了为人父母者的这一敏感心理。“名牌一本定考上,签了合同做保障”,这一朗朗上口神似街头广告的宣传文案,很大程度上传递了一种将教育矮化的印象,这是极不理智的。
其实,该校负责人说得也很直白,“前名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选择我们学校的。”就此而言,所谓的“合同制培养计划”,更像是一种非对称竞争下的孤注一掷。当然,我们并不清楚,淅川二高是否做过“模型推演”、是否测算过可能需要承担的“成本”。
“合同制培养计划”所折射的,仍不过是某些二线高中的存在焦虑和“逆袭”野心。但需要厘清的是,并不是让优秀学生考上名校才是办学成绩,让“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取得进步继而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同样是办学成绩。
(燕都融媒体蒋璟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