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淅川县 >> 淅川县特产 >> 大河上下处处家

大河上下处处家

北京权威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4675.html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任爱熙李相瑞曹国宏李梦露

老祖宗留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大河涨水小

河满,众人栽树树成林。

——题记

红砖墙,青瓦房,堂屋门框上贴着一副红对联,横批是“天长地久”。

邹新曾和老伴儿全德飞坐在中间,前面是两个孙子、两个孙女,女儿半蹲在母亲全德飞旁边,后排中间站着新郎新娘,大儿子、二儿子和大儿媳、二儿媳站在新郎新娘两边,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是三儿子结婚时拍的全家福,年10月6日拍的。”5月20日,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68岁老人邹新曾拿着照片,向记者一一介绍照片中的人物。

照片中的三间瓦房,曾是他们位于丹江口水库旁油坊岗村的老家,如今已经淹没在水底。

年6月25日是邹新曾异常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九重镇油坊岗村名村民卷起铺盖,乘上一辆辆大巴车驶离故土,搬到了30多里外的移民新村——邹庄村。

谈起移民新生活,邹新曾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大儿子当过兵,打过工,今年选上了村干部;二儿子在镇上开了个汽车修理店,日子越过越红火;三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湖南工作,年开办了一家网络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过去,种地望天收,道路起伏不平,全家13口人挤在3间瓦房和茅棚里……”邹新曾说,现在三个儿子每家一个小院一座二层楼房,三儿子还在长沙买了房。

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当时邹新曾就想:淅川人和北京人同饮丹江水,如果总书记能来淅川看看,那该多好啊。

“这一天真的来了,总书记今年不仅来到了南阳,来到了淅川,还来到了俺村,来到了俺家,真的跟做梦一般!”邹新曾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拿出另一张过了塑的“全家福”。

照片中,邹新曾挨着总书记坐在同一张沙发上,老伴儿、大儿子、大儿媳、孙女、孙子等围坐在旁边。

“5月13日,总书记来了。总书记和我论了论年纪,说我是兄长。”邹新曾满面红光,“全家都把总书记当成自己家庭的一员,当成邹庄村的一员。”

两只燕子在屋里飞来飞去,墙上镜框内绣着的“家和万事兴”几个字格外引人注目。

对于“和”字的理解,邹新曾和老伴儿各有各的看法。

“就像我们家,儿女孝顺,妯娌好得就像亲姐妹,一家人和和美美,这就是‘和’。”全德飞说。

“‘和’不仅仅是一种家风,还体现着老祖宗的智慧。”邹新曾认为,“和”就是“和气”“和睦”“和谐”,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屋外阳光明媚,一条村道笔直宽阔,太阳能路灯时尚又美观。家家户户都是一样的红顶白墙二层小楼,小院内外绿树成荫,月季飘香。党群服务中心前面的旗杆上,一面国旗迎风飘扬。

最美少年邹硕、最美公婆梁文荣、最美儿媳张吉敏、最美妯娌邹旭凤、最美庭院户邹清刚、最美尊师重教户杨理胜、最美保洁员邹新曾……

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指着墙上公布的“最美”名单说,通过评选“最美孝善之家”“最美移民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处理村里的事和处理家里的事一样,不管大事小事,大家坐在一起议议,就像一家人一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也是“和”。

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邹玉新说,村里很多难办的事,他都能从案头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读本》中找到答案。

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用,落实好“四议两公开”,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邹庄村村容户貌焕然一新,向上向善蔚然成风,邹庄人的日子越过越兴旺。

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6年前,利用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资金,邹庄村流转土地亩,建起了绿色果蔬园基地,种植猕猴桃、莲藕、葡萄等果蔬,目前已发展成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全村余人从事果蔬产业,人均月收入元以上。

与此同时,随着烟叶种植、规模化养殖、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和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村民不仅能获得租金、工资,还有产业奖补、分红,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邹庄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阔。

丹江口水库碧波荡漾,四周峰峦叠翠。邹新曾带着老伴儿来到丹江口水库大堤上,向着水中老家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邹新曾说,每年春节和清明,他都要到水库边,向埋在水底已故的亲人“诉说”移民后的幸福新生活。

青山无语,丹江有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一路浩浩荡荡北上,润泽着干涸的华北大地。而在这项国家工程的背后,则是淅川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豪情壮举。

“在淅川,若不是移民,就可能是移民的亲戚。”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说,自上世纪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淅川县先后移民36.8万人,远的搬迁到了青海。

“邹新曾、全德飞、邹会彦、邹会宝……”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矗立着56座移民纪念碑,碑上一笔一画刻下了16.5万名移民的名字。

渠首一滴水,家国万里情。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相连,让千家万户心心相牵,大河上下处处都是移民的家。

编辑:曾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