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第二单元,应从南阳市淅川县范晔所写的《后汉书》谈起。《后汉书》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历史书。其中在《后汉书·张纯传》中有一句“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很准确的解释了这个“冬”字的含义,四时之尽头的意思,是一年的第四季的三个月。《千字文》第二单元便有这个“秋收冬藏”之句。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一年四季张中,秋季和春季之间的季节就是“冬季”,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2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从气象学上说,连续五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就是冬季,除此之外,“冬”还有“终止”、“到头”、“到顶”的意思。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单元《千字文》的原文: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我先把需要讲解的字解释一下:(1)寒来暑往:形容季节冷热的交替。寒,冷,意指冬天。来,到来。暑,炎热的夏天。往,去、过去的。(2)秋收冬藏:农家按照一年四季来耕作的情形,即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秋,秋天。收,收取。冬,冬天。藏,储存。(3)闰:农历一年和阳历一年(地球绕日一周的时间)差了十多日,所以每隔数年,就会累积多余的日子,这就叫闰。(4)余:多出的、剩下的。(5)成:变成。(6)岁:指一年。岁星(即木星)运行一次为一岁,后泛指一年为一岁。《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7)律吕:古代用来调整乐器声音的器具。律,古乐十二律中的阳律,指的是六律。吕,古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指的是六吕。(8)调阳:调合阴阳。调,合适、和谐。阳,阴阳。黄帝时代命臣子伶伦制乐,用十二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插入土里,测地下的阴阳两气。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不同节气竹管发出的声音,可用来校订音律,并可定时间。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属阳的叫六律,属阴的叫六吕。六律对应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六吕对应二月、四月、六月、八月、十月、十二月。为了帮助一些朋友的读音,我把这个原文的拼音也写出来:寒(hán) 来(lái) 暑(shǔ) 往(wǎng) ,秋(qiū) 收(shōu) 冬(dōng) 藏(cáng) 。闰(rùn) 余(yú) 成(chéng) 岁(suì) ,律(lǜ) 吕(lǚ) 调(tiáo) 阳(yáng) 。下面我把这一章的现代白话文的意思说一下:冰冷的冬天一到,炎热的夏天也就远去了;而秋天是农产品成熟收割的好时候,将收成的谷物存藏起来,以备天寒地冻的冬天食用。民间通行的阴历,每三年有一个闰月,阳历则是每四年仲春份会多出一天,酿成二十九天。像这样将多出来的日子计算清晰妥善放置,订出年来,才可合适四时的运行基准。就犹如古时用六律六吕与四季的阴阳节气协调相应。下面我讲一个有关“秋”“冬”“寒”文字的故事:秋:秋天正是百谷收成的季候,所以左边有个“禾”字,并且每次收成后,农夫总要放一把火将田里的稻秆烧掉做肥料,以便整理田地,预备下一季的播种,所以秋的右边有“火”字。秋的古字很像一只近似蟋蟀的昆虫,在秋天时,这些昆虫会啾啾的叫个不断。每到秋天就会听到它们的啼声,所以造这个字时,就画出这些昆虫的体型特征,又想到它们的啼声,于是“秋”字的读音就模仿虫声“啾”了。秋冬:夏季是四季的最后一个季候,代表一年终结的意思。甲骨文的“冬”写做:冬画的是一条绳子的两端都有打结,用来暗示终结的意思。小篆写做:冬上面的暗示冬天到了,把窗户的缝塞得很严密的样子,下面的“仌”暗示冰的意思。冬天外头结冰了,所以要把窗户关得紧一点,以免冷风灌進来。寒:寒字上面的“宀”暗示屋顶,中间的和“人”暗示人窝在草作成的暖垫子里,下面的“仌”暗示冰,人的脚底踩在冰上,简直够冰冷的了。下面我再介绍《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就是今天的南阳市淅川县。这个人虽然人品不佳,不忠不孝,贪财好色,畏惧生死,但是他的才华横溢,他写的的《后汉书》被推崇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系列。他所出生的南阳市淅川县,位于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淅川地势险要,古战乱时期易守难攻,有“中原未战,淅境兵动”之称。这里是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一代商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等都是这里人。最后希望南阳市淅川县的朋友都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