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按:本文为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系列人物故事,爱故乡年度人物正在征集中,截止日期为9月30日,期待各位爱乡人士加入其中。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相遇爱故乡!
推荐人:
梁秀群湖北省钟祥市义工联合会
推荐理由:
全淅林是钟祥市著名的乡土作家。他曾长期从事基层文化站工作,建立多个剧团,从事戏剧创作,使柴湖的群众文化事业走在了湖北全省的前列。他出版了《移民大柴湖》等著作,为柴湖移民代言,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他热情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为钟祥义工联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公认全淅林是柴湖振兴发展的功臣。柴湖如今被纳入省级发展战略,变化翻天覆地,和全淅林多年来写移民、宣传家乡、建言献策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
全淅林许多的成绩,是在他经历了失业等重重的生活磨难以后取得的。他爱家乡、奉献家乡数十年如一日,精神极为感人。他是大柴湖移民精神的代表和象征,是基层知识分子担当的榜样。
人物简介:
全淅林,年生,河南淅川人,上世纪60年代迁居湖北钟祥大柴湖。年任民办教师,-年先后担任镇文化站站长、党支部书记。长期从事戏剧创作和南水北调移民研究,主要著作有《移民大柴湖》《钟祥有个乡土作家群》《我从淅川来》等,曾任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大柴湖教育基地负责人。
人物事迹概述:
全淅林是全国最大的水利移民安置区湖北钟祥市柴湖镇的移民作家,被称为“柴湖移民的代言人”。早年他担任文化站站长,组织剧团并从事剧本创作,为移民文化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他潜心南水北调移民研究,所著《移民大柴湖》等影响广泛,改变了社会上对柴湖移民的偏见,增强了移民的自信。年柴湖被纳入省级发展战略,各项建设日新月异,社会公认全淅林有着重要贡献。作为钟祥义工的元老人物,他对本地民间公益发展也贡献良多。
年冬,南阳义工联到柴湖看望移民
乡土文化的守望者
全淅林年出生在河南淅川,年随家移居湖北钟祥柴湖镇,至今已经整整50年。他原名“全西林”,迁到柴湖后,为了不忘根脉,他把名字改为“全淅林”。他的人生,也一直是跟移民、移民文化连在一起的。
柴湖位于钟祥市南部,是全国最大的水利移民集中安置区,被称为“湖北的小河南”。年到年,因为南水北调丹江口工程的建设,4.9万淅川移民成建制搬迁到这里,如今繁衍到8万多人。以柴湖移民为代表的丹江口水库移民用奉献和牺牲换来了汉江平原的安宁,奠定了南水北调工程千秋大业的牢固基石。
柴湖通称“大柴湖”,这个名字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当年的柴湖,是年汉江水灾形成的一片荒凉湖滩,长满了芦苇,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所谓“大柴湖,苇子窝,三天不割一尺多”。移民在柴湖重建家园的历程艰苦卓绝,留下了“芦苇墙,泥巴搪,四根砖柱一间房”等谚语。改革开放以后,柴湖经济社会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差、人多地少等原因,直到前些年这里还是湖北最为贫困的乡镇之一。
全淅林自小爱好写作,早年做过民办教师。从年开始,他长期担任柴湖镇文化站站长。全淅林很早就注意到,柴湖除了民生艰难,地域文化的断裂也带给了移民精神上、情感上的痛苦。柴湖和淅川老家相隔千里,地分南北,移民的方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湖北老居民差别很大,本地的汉剧、楚剧听不懂,老家的豫剧、曲剧看不到。这些情况让全淅林深感焦虑,为解决移民看戏难,他与同事们排除万难,自筹经费、自招人马办起了大柴湖曲剧团和豫剧团,后来还办了歌舞团。
柴湖剧团的创办满足了移民的文化和情感需求,受到热烈欢迎。80年代中期剧团最为兴旺的时候,每天演出2场,能容纳上千人的剧场一票难求。剧团演出的节目,许多是全淅林自己创作的。其中反映移民勇于改革的大戏《风流儿女》,巡演40多场,在当时荆州地区数十个剧团的观摩评比中拿下了创作和演出两个一等奖。《三十七计》《呼唤》《比贡献》等十多部作品在省内外获奖,柴湖文化站也被评为“湖北省平原特级文化站”。市文化局看上了他,两次想把他调到市里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柴湖,我离不开柴湖的移民乡亲。”年,他被吸纳为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年,湖北“七站八所”改制,全淅林失去了工作和干部身份,成为“社会人”,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但他一直没有丢下他所钟爱的戏剧创作,多部作品发表、获奖,年创作的话剧《魂系厚土湾》由长江艺术剧院演出。
全淅林虽然是河南移民,同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