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析,到淅,请大声读淅x川

北京能治疗白癜风吗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从析,到淅,请大声读淅(xī)川

◎吴元成

年7月20日,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淅川籍著名作家,时为光明日报社驻河南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的刘先琴,在《光明日报》发表了报告文学《淅川大声》,满含真情地描绘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移民的迁安壮举。文中写到:“我沉默了半个世纪的故乡,你就大声喊吧,我叫淅(xī)—川!”

为什么?因为,她在北京街头听到一个孩子在问:“妈妈,淅(zhé)川在什么地方啊?”

不仅是孩童,有些大人也读错。6月初,淅川县借推介“淅有山川”区域公用品牌召开文化论坛,刘先琴再次提到了淅字被错读的问题,建议对外展示时,不妨在淅字后加上正确的拼音,引起了与会者的重视。很快,淅川就在推介这条宣传语时,特意加上了汉语拼音:

欢迎你进入淅(xī)川!楚国始都,南水之源,淅有山川,知味人间!

春日黄荆

析,拼音xī。会意字。从木,从斤。斤者,斧也,用斧子劈开木头。本义:劈,劈木头。古籍多取劈木之义,如: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诗经·齐风·南山》)

析,破木也。(汉许慎《说文解字》)

析,劈也。(《声类》)

扶桑可薪,析木可焚,是桂永存。(明方孝孺《双桂轩铭》)

引申义,为分开,分散,分析,辨认,如:

厥民析。(《书·尧典》)

逮归,季孟已有析烟之议。(宋张今《范子严墓志》)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周《庄子·天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潜《移居》)

但析作为水名,析水一般指发源于河南卢氏县南,流经西峡县,至淅川县马蹬镇入丹江的鹳河(亦名老鹳河)。

《说文解字》之析字

淅,拼音xī。形声字,从水,析声。本义:淘,以水洗。常用义有:1.淅,淘米:“百姓开门而待之淅,淅米而储之,唯恐其不来也”。也指淘过的米,洗后控去水的米。2.淅箕,竹过滤器。3.淅淅,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如“秋风淅淅吹我衣”。4.淅沥,象声词,形容雨雪声、落叶声、风声,如“霰淅沥而先集,雪纷糅而遂多”。叠用作“淅淅沥沥”。古籍多取淘米之义,如: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孟子·万章下》)

淅,汰米也。(汉许慎《说文解字》)

淅,汰也。(《广雅》)

淅米而储之。(《淮南子·兵略》)

祝淅米于堂。(《仪礼·士丧礼》)

矛头淅米剑头炊。(《晋书》)

但淅作为水名,同析水,淅水一般指老鹳河。《隋书·地理志》载,析阳郡有淅水。

《说文解字》之淅字

捎带说下楚字,拼音chǔ,形声字,从林,疋声。本义:灌木,又名荆、黄荆、牡荆。古籍有载:

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不流束楚。(《诗经·王风·扬之水》)

楚,丛木也。一名荆。(汉许慎《说文解字》)

楚国始都丹阳周围,有岵山、雷山、太白山、王子山、四峰山等大山和丘陵,至今遍布黄荆,楚国得名有因也。

秋日之黄荆,枝头宿籽尚在

析、淅、楚三字说明淅川自古山水秀美,林木茂密,生态宜居。

要想伐木,得有山林,故有挥斧析木之析;

丹江纵贯全境,丹阳川、顺阳川土地肥沃,适宜耕作。考古人员在位于盛湾镇河扒村的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年前的稻谷遗存;淅川第二大河老鹳河(析水、淅水),古时定是鹳鸟翔集,不然怎么得名老鹳河?位于其东岸的下集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也发现了粮食的痕迹。故有以水淅米之淅;

正是有了这些优良的生存环境和农耕文明传统,楚国才得以在淅川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立国余年后方南迁江汉。有析、有淅,故有楚。

析、淅作为地名和水名,淅川独有。先为析,后为淅。

据《淅川县志》等载,春秋时,今淅川境内有楚国丹析地、析邑;秦设丹水、中乡县;西汉时境内有析县;南北朝时为析州析阳郡,辖东、西析阳县,西魏时首次改称淅川县,北周时属析阳郡、南乡郡、顺阳郡;隋时为析阳郡;唐时为淅州,辖淅川、丹水、顺阳县;五代属邓州淅川县;宋为淅川、顺阳县;金初,废淅川县,并入内乡县,正大年间复设,属邓州;元,淅川、顺阳县再次并入内乡,属南阳府邓州;明成化六年(年),淅川自内乡分出置县;清初,淅川县属南阳府,道光十二年(年)改为淅川厅,光绪三十一年(年)升为淅川直隶厅,省直属;民国二年(年)撤厅为淅川县,今仍沿袭之。

(年6月21日,记于商城三者堂)

吴元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