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5153471.html00:12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利瑶
正值盛夏,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波光粼粼,清澈的丹江水静静流淌。
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淹没区和移民搬迁及安置区。南阳市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线最长、移民最多、工程量最大、环保任务最重的省辖市。
“南水北调成败在治污,难点在移民。”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背后的移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6月7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同饮一渠水共谋新发展”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开启。顶端新闻·大河财立方记者走进淅川县移民村,寻找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背后,蕴含的人与水和谐共生的“搬迁”密码。
为调水让路,近40万淅川人担起渠首搬迁重任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生态调水工程,中国南水北调举世瞩目。而移民搬迁,成为工程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是丹江口水库的一个移民村。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邹庄村从九重镇原油坊岗村整体搬迁至此。“我们村一共5个村民小组,户共人(其中贫困户8户18人),搬迁到现在的村子已经整整十年,目前村民安居乐业,日子还是挺幸福的。”6月7日,邹庄村村民邹会彦向记者表示。
在这里,宽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排排二层小楼分立两边。顶端新闻·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每户门口,都挂着一个叫“移民精神”的标语:顾全大局,以人为本,负重拼搏,团结协作。
邹庄村只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搬迁故事中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自年至今,淅川先后动迁近40万人。年起,淅川关停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多家规模养殖场和5万多个养鱼网箱被拆。
40万淅川人因南水北调工程挥别故土,渐行渐远。他们之中,不乏搬了三四次家的移民,一个简单的“搬”字,凝聚他们对家园的不舍,但更多的则是作为“渠首人”为调水让路的担当,以及对国家、对大局的支持。
年9月,我国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搬迁工作全部结束。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壮举。全线总计34万的移民“大迁徙”,实现了和谐搬迁、平安搬迁、文明搬迁。
“没啥要求,只希望北京人民能早日喝上丹江的水。”这是采访途中,第一代移民给出的回答。如今,清澈奔腾的丹江水正一路直流北上,滋润着北方辽阔的大地。邹会彦等人那份简单的心愿,已然成为现实。
石榴火红、日子也红火,搬迁农民走上绿色致富路
南水北调,人为水“让路”,也倒逼人转变思路,寻找新的出路。
距离南水北调主干渠不到1公里,就是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南水北调河道在这里穿村而过。
上世纪90年代,在政府的引导下,红红火火的辣椒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一举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最多的时候,带动周边邓州、内乡、镇平等7个县市发展鲜椒种植20多万亩。鲜椒上市季节,仅张河村交易市场,就云集客商上百家,日交易量上千吨。
然而,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辣椒种植过程中用到大量化肥和农药,引发土壤污染、水质氨氮成分超标等一系列问题,产业面临倒闭。张河村转变发展思路,引进河南省仁和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全村土地全部流转,栽植软籽石榴,使用生物有机肥,有效避免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丹江口水库水质。同时,村里与软籽石榴基地签订合同,确保所有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因为种植软籽石榴,群众收入直线上涨,软籽石榴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平时我和老伴儿就在石榴园里干些除草、施肥的简单活儿。”正在石榴园里忙活的村民王宏周告诉记者,“来这打工每天可拿到60元到80元工资,比以前强多了。”
软籽石榴个大味甜。除了当地的水土和光照,还离不开科学种植。河南仁和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峰介绍,北京不仅给当地提供了垄上的除草布,还带来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用上之后既节水又节肥。
据顶端新闻·大河财立方记者了解,九重镇张河村软籽石榴基地的发展,带动周边余人长期在园区务工,使余人在无耕地劳作的前提下,稳定实现土地租金每亩收入元,实现家庭年增收元以上,使余人通过务工、到户增收、返租倒包等途径年均增收元以上。
水清、民富、县强,淅川人搬迁“搬”来新生活
“这个地方我一直想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这个地方的运行以及这里的移民工作,我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