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蜿蜒北上源头绿色生金

「本文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孟向东本报通讯员申东杨振辉

青山苍翠绵延不断,碧波荡漾一望无垠。12月17日,站在淅川县丹亚湖石榴基地远眺,上千亩的石榴果树轻轻摇曳,不远处的丹江口水库波光粼粼,一渠清澈甘甜的丹江水自此开始公里的北上之旅。

“之前这种的都是辣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为了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影响丹江口水质,我们转型发展软籽石榴,一方面保护水质,一方面也带富了乡亲。”基地负责人梅发德介绍道。

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确保水质安全是最大的政治。“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生态优先、水质至上、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通过生态农业转型、工业提质升级、特色文旅引领等方式,在水质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转型发展之路。”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的话铿锵有力。

淘汰易对水库造成面源污染的传统种植——

种下石榴果托起致富梦

“都动点劲儿啊,石榴长得好,大伙明年多挣钱!”近日,老城镇下湾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应伟正领着村民为果树修枝、施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期,为全面保护水质,淅川开始逐步淘汰易对水库造成面源污染的农业种植,耕地全部用上有机肥,荒坡上改种杏李、软籽石榴等生态林果,并先后出台了《淅川县扶持生态产业发展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全面扶持生态产业发展。

下湾村也借着“东风”,发展了余亩软籽石榴产业。“种石榴既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还能实现‘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转给石榴基地,获‘租金’;基地务工拿‘薪金’;与基地按效益分成,得‘股金’。”王应伟边说边掰着指头向记者盘算着村民们的收入情况。“一年起码多挣1万块!”

眼下,淅川已建成10个亩以上生态示范基地、20个千亩以上基地,以软籽石榴、杏李等为主的33万亩林果,已挂果16万亩,6.5万渠首农民靠生态致富……

关停化工污染企业转产绿色食品加工——

有机小香菇出国赚洋钱

12月18日,在淅川县福之源食品有限公司,一个个菇形圆整、菌伞全开的优质香菇,在经过清洗、调配等工艺后,被制成了一箱箱包装精美的香菇罐头准备发往世界各地。若不是负责人郭新彦亲口讲述,很难想到这样一家食品企业的前身,竟是一家年产值超2亿元的大型化工厂。

自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为保一库清水,淅川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多家污染企业、多家规模养殖场实施了关停并转,郭新彦的丰源氯碱有限公司就在其中。

从丰源氯碱到福之源,转变的背后是淅川县一方面积极引进绿色新兴产业,同时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截至年初,引进在建优质招商项目33个,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8个;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9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4.8亿元,高耗能产业占比由“十二五”末的60%降至15%。

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

田园农家乐乐了千万家

每逢节假日,位于仓房镇磨沟村的鸿运山庄总是生意火爆,简单的农家菜加上干净的民宿,每年收入就能超10万元,店老板周伟说:“好山水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磨沟村因沟壑纵横而得名,山陡地薄,再加上道路不通,贫困户一度高达48户人,又因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有树不能伐、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乡亲们曾一贫如洗。

为了打破这一困境,淅川县围绕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旅游观光带龙头”的目标,依托秀美的丹江风光,投入10亿元高标准规划旅游通道、服务中心建设,并设立旅游发展基金,每年拿出万元重点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融入旅游产业发展链条,让绿水青山切实变现为金山银山。

现如今,淅川文旅发展持续向好,全县旅游经营单位达余户,旅游从业人员超3万人,单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淅川就接待游客9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