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_9204186.html
在一众河南古镇中,她的历史最为悠久,北连秦晋,南通吴楚,“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源于这里;她的古建筑保存最为完整,整个“明清一条街”都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当然,最出名的,还是她的“一脚踏三省”,位于陕西、河南和湖北的交界处。这就是南阳淅川荆紫关镇。
荆紫关古镇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距县城70多公里,地处豫、鄂、陕三省接合部,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谓。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而闻名遐迩。明清古街位于镇子的中心位置,南端是关门,门楣上的魏碑体“荆紫关”三个字,苍劲有力。门洞两边的青石柱础,使门更加稳固。
然而,成也“三省”,败也“三省”,荆紫关镇坐拥独有的历史资源,却始终待嫁闺中,谁都不拿她当自家闺女,美人蒙尘,令人扼腕长叹。
据权威人士言,中国版图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处,而独有此地三省均设有基层 府。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长5华里的清代一条衔,余间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脚楼更具江南情调,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平浪宫等古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刹法海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周围有 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龙泉,悬崖绝壁上的千佛洞、万佛洞,佛光照垂帘等胜景多处。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古镇也有些独特的人文风景。比如白浪街头商铺的电话,隔一堵墙,跨一条街,就是打省际长途了;一家兄弟几个娶媳妇,湖北妹子、河南姑娘、陕西闺女都有,老太爷就成了“三省总督”。
战国时期,荆紫关就是兵家必争的地方,它是秦国和楚国的分界线,当时秦楚经常打仗, 的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荆紫关,秦楚打得不分胜负,荆紫关早上还是秦 领地,下午晚上就被楚 抢去,因此,就有了“朝秦暮楚”这个成语。清末的荆紫关更有“小上海”之称。哪怕是近代革命时期,荆紫关也是必争的地方。
但是到了现代,因为一脚踏三省,没人管,五里长街基本没人,店铺都关着门。长街上民居的门口堆着发香菇用的木棒。那些个会馆、庙宇等小景点,大部分都被翻新了,刷着红色绿色的油漆,有一种山寨的味道。而且,这些小景点似乎被承包给了当地的村民。掏十块钱,人家就给你当导游带讲解,讲解词一听就是百度的,背得很熟,讲得也很随意。就是一个普通的乡镇,没有旅游景点的样子,更不要说商业化规模化的配套服务设施。没有像样儿的饭店,吃饭基本是路边摊的规格。
街边的店铺被改装得不伦不类,用门板搭起的小摊子杂乱地摆在路边,自行车、摩托车到处乱窜,古镇的那种悠闲惬意完全感觉不到。还有交通,也是不方便,没有公共交通也没出租车,当地 的公共交通是老大爷开的三轮蹦蹦车。镇里有个明清一条街,老房子保存的并不好,有的仅剩门脸了,后边都是后来新盖的水泥房子。但仍旧不能否认,它很美好,是原汁原味儿的。
这里曾经是三省商贸交易的繁华之地,有说交界的亭子曾经各对着一条街,商铺林立,车马熙攘。所以尽管现在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景象,面貌全非了,只能发挥想象力,想见当年的全景盛况了。
但是荆紫关镇当地独有的特色美食还是值得尝试的,神仙凉粉、粉蒸肉、石子烙馍、酸菜等等,镇上小店大多好吃不贵,地点主要集中在白浪街一线。产于荆紫关镇魏村的贡米,据传在明、清时期,当地官府每年必须向皇上呈送,故得名。
脚踏肉原为湖北赵川一带储藏肉的方法,因肉内部分油质被土吸去,食之香而不腻。还有粉蒸肉也叫苜蓿蒸肉,是荆紫关的一道特色菜,已流传数百年。石子烙馍,烙熟后馍面布满小坑,外焦里软,酥香可口。神仙凉粉又名叶叶凉粉,原料是一种植物的叶子,这种叶子是用境内猴山上的一种野生灌木树叶加淀粉做成的,也是有名的特产。
荆紫关镇因丹江水运而繁荣,但随着丹江水运的衰落和近现代交通事业的兴起,荆紫关镇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逐渐萧条。在衰落的同时,由于该地地形多山,陆路交通不便,不利于与其他地方的沟通交流,在商业衰落之后当地又没有形成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优势特色产业,所以荆紫关镇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沉寂下去。
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类似于荆紫关镇的河南古镇还有周口镇、道口镇、朱仙镇和赊旗镇等,这些古镇在历史上都是兴旺发达的商业和 事名镇,但是伴随时代的发展,同样都面临着沉寂的命运。因此怎样去变革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是河南古镇乃至中国古镇必须共同探索的命题。
酒香也怕巷子深,人美仍须用美颜。如果不变变思路,荆紫关镇恐怕还要暴殄天物。
欢迎喜欢的朋友留下你们的印记,点赞,评论,收藏,转发都可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