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40108/4323349.html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人类规划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其概念最早由毛泽东提出。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在听取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王化云关于引江济黄设想的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一点过来也是可以的。”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半个世纪的宏伟构想终于变成伟大的实践。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调水,一起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河流联系起来,形成“三纵四横”的中华大水网格局,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在河南,决战在南阳。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重要水源地。年,南阳先期承担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重任。是时,南阳地区动员7县10余万群众在陶岔展开大会战,人工开挖引丹工程,主要包括库区引渠、渠首闸、输水总干渠、下洼枢纽和刁河灌区五部分,历时6年建成完工。
工程建设期间,共开挖土石方万立方米,用断钢丝绳余吨。建成后,正常蓄水位米,相应库容.5亿立方米,水域面积为平方千米,其中南阳境内为平方千米,占59%。淅川陶岔渠首为5孔涵洞式大型水闸,每孔宽6米,高6.7米,底板高程米,坝顶高.6米,素有“天下第一闸”之美誉。如此浩大的工程,再加上机械设备简陋、施工条件简单其艰巨性和危险性可想而知。据《工程志》记载,工程建设中,有多人受伤致残,人长眠在了渠首大堤下。渠首人民的血汗没有白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新渠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12月31日起至年12月12日,历时10年建设,号称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正式开闸送水。新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首距离20世纪引丹工程老渠首闸口下游约80米处。自此,全长约千米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丹阳村(原陶岔村)渠首闸引水,经南阳、平顶山、许昌,在郑州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15天后流至北京颐和园团城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解决京、津、冀、豫四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严重缺乏问题,一期工程设计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并已全面竣工,后续二期工程建成后调水量将增加至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涉及南阳的淅川、西峡2县,总面积达平方千米,中线总干渠穿越南阳境内淅川县、镇平县、卧龙区、宛城区、方城县、高新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7个县区和邓州市共27个乡镇,全长.5千米,约占河南段的四分之一、中线全长的七分之一,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千米。
南阳段干渠平均宽度米,最大宽度米,最大挖深47米,水深8.5~7.5米,总工程量近万立方米,总投资多亿元。工程建设使丹江口水库大坝坝顶高程从米加高至.6米,新淹没耕地、园地13万亩,历史上楚国的古都丹阳就此淹没在库区的腹地。中线工程建成大坝加高后,库区总面积平方千米,南阳境内达到平方千米,相应库容总量达.5亿立方米。库区移民是世界级难题,淅川南水北调移民更是难上加难。搬迁任务“前所未有”,县级移民占有量、动迁人口居全国之首,移民工作力度、规模和强度超过了三峡和小浪底工程。
20世纪修建引丹工程先后动迁移民6批20.2万人,加上这次搬迁的16.5万人,新老移民交织,外迁、内安、复建、稳定、资金管理等诸多繁重工作同步进行。自年8月6日至年10月26日,个搬迁日,南阳人民以一种“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精神,顺利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移民搬迁目标,展现了南阳人民“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的情怀。
为了让沿线人民喝上放心水,南阳倾全市之力,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绿色南阳。先后关停多家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综合治理废水污染源多家,确保了水源区90%以上的地表水功能区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的水质标准。另外,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载体,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大力发展果药草立体种植,突出搞好水流域治理,进一步改造坡耕地,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新增林地近百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4%。
丹江口水库水质的25项基本指标,除总氮一项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外,其余24项指标全部达到I类标准,可以直接饮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丹江水如一条巨龙,蜿蜒北去,直达京津,给沿线群众送去甘甜纯净的饮用水,也送去南阳人民的满腔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