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给生态加绿为小康添彩

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49431.html

淅川“短中长”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扶贫案例;产业扶贫、党建扶贫等特色做法,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6次批示——

直播南阳讯“站在楼顶就能观水景、看日出、听涛声。不用去海边,咱也享受了‘海景房’!”8月27日,在淅川县老城镇下湾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应伟指着一排排“小洋楼”介绍。下湾村原是深度贫困村,产业基础弱,收入渠道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子成了“空心村”。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如今的下湾村,乡亲们开着农家乐、住上“海景房”、收获着软籽石榴,享受着扶贫政策带来的累累硕果。

下湾村的“蜕变”只是淅川县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个缩影。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级贫困县和河南省深度贫困县,受移民搬迁、水质保护、偏僻区位等因素影响,贫困群体大、程度深,脱贫路径窄、难度大。近年来,该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走好水源区绿色脱贫路。截至年年底,全县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年底的10.66%降至0.89%,今年2月份已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淅川“短中长”产业发展模式,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扶贫案例;产业扶贫、党建扶贫、教育扶贫等特色做法,先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6次批示。

“两业”促增收,脱贫底气足。立足特殊县情,淅川县把“两山理论”作为绿色发展的根本遵循,大力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短线抓短平快项目,采取“菜单式”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光伏和生态助力贷增收、特色养殖增收、特色种植增收、就业增收等“四重叠加增收”。中线大力发展杏李、软籽石榴等经济林果,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目前全县林果面积达30多万亩,林下套种面积达到50%左右,受益户年均可增收元以上。长线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长远可持续。目前,全县共建成旅游重点村36个、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辐射带动1.8万余户,受益户年均增收元以上。为激发脱贫动力,该县还突出党建引领,把党支部建到产业基地、建到产业链上,实现所有扶贫产业全链条覆盖;开展“两弘扬一争做”等活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选派支工作队、安排近名公职人员、组织家企业入村精准帮扶“拔穷根”。在就业扶贫上,该县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劳务输出、产业基地务工、公益岗位安置”三个途径,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全覆盖,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

守牢“三保障”,脱贫有质量。该县把“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全力保证贫困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困有所济”。围绕住房安全,分类实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修缮整治“三个一批”,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放心房。至目前,已建成集中安置点37个,户名贫困群众迁入新家。县财政先后投入3.1亿元,对1.2万余户贫困户的危房进行了C、D级改造;围绕健康扶贫,采取财政补贴参保、推行“政康保”、做实“先诊疗后付费”等措施,全方位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围绕教育扶贫,打好资助政策、财政投入、爱心助学、德育教育等组合拳,确保所有家庭困难孩子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围绕饮水安全,建成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安全饮水项目,建立健全后期管护长效机制,让农民都能吃上方便水、安全水。

踏上小康路,奔向“绿富美”。为了使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全面小康成色更足,该县围绕已形成的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并拉长链条,促进农旅融合,健全冷储物流系统,上马深加工项目,打响“淅有山川”区域公用品牌,让产业强起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大力实施森林村庄、森林人家创建工程,高标准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示范村,改造提升一批特色村庄,让乡村美起来;深入开展“两弘扬一争做”活动,发挥好“五好家庭”、“最美乡贤”等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建强基层组织,加强基层治理,营造基层的清风正气,让民风好起来。

“在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上,我们坚守生态底线,成功实践了以生态资源涵养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使老百姓栽下‘摇钱树’、打牢‘致富业’、端上‘金饭碗’,在绿水青山中走上生态富民路。”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说。

特约记者孙双涵杨振辉

编辑:冯长顺

审核:周若愚

终审:柏伴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3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