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内乡菊潭公园一角,发现了一块碑刻,中间一行大字“越大夫范蠡故里”赫然入目,右边刻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左边落款为,“内乡县长林汝王清舜敬题”。
很明显,民国时期的政府机关认为范蠡是内乡人。现在,内乡县城有范蠡大道,城东边三公里处,还修建有范蠡祠。
前些天,再到菊潭公园,该碑刻仍在,前面新塑了西施像。
难道范蠡的故乡真的在内乡吗?
咱们先来回顾一下南阳范氏的来源。
范氏本是帝尧的后裔,春秋时期,生活在晋国,因作战有功,被封为太傅,范氏后来成为晋国的大族。晋国灭亡后,范氏的其中一支,南迁到南阳淅川县的顺阳,现在已淹没在丹江的万顷碧波之下。
顺阳范氏很快就发展成为天下范姓最显赫的一支。从战国到隋唐,簪缨不绝,累世相继,以人才辈出而名闻天下。其中,战国时的范蠡就来自顺阳北边的三户城。
说到三户城,不得不提到楚国,楚国快灭亡的时候,有人就预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就是说,哪怕楚国最后只剩下屈,景,昭三大氏族,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
三户城因何而得名呢?它位于丹江北边的淅川老县城附近。应该为楚国这三大家族才开始居住的地方,是楚国的发源地。而范氏就居住在三户城。
如此看来,范蠡的故乡应该在淅川才对,而内乡县城的这块范蠡故里碑该如何解释?
无独有偶,在此碑刻旁边,还树立着一块清代碑刻,竟然也是范氏后人,上写“晋先儒范子宁故里碑”。石碑上介绍范宁的文字仍清晰可辨,说“范子讳宁,字武子,内乡顺阳川人”,于是,才恍然大悟,原来,金朝占领内乡,淅川后,把淅川并入内乡,直到清代,淅川仍属于内乡管辖。
古代,对于家乡的名人很推崇,一般都要在县城要道上立碑纪念。
根据碑文获悉,范宁,是东晋时期的儒学大家,被后人尊称为范子。当时,南渡衣冠以崇尚道学,清谈虚无为风尚。
只有范宁,特立独行,大力崇尚儒学,排斥道学。
他任余杭县令时,兴办学校,教育学生,廉洁立身,躬行礼法,余杭的风俗教化大为改观。
后来,因政绩卓著,被升为临淮太守,拜中书侍郎。中书侍郎为中书省的副长官,相当于副宰相。
范宁曾为《春秋谷梁传》注解,是东晋著名的儒学家,经学家。雍正年间,从祀孔庙。这可是很高的荣耀。
范宁,这位南阳范氏家族中响当当的人物。如果不是这块碑刻,还有多少人知道。
说来也奇怪,我经过宛城区瓦店镇界中村的时候,发现有范蠡的墓冢,界中原来叫“界冢”,因村中有高大的冢子而得名,这冢子莫非就是范蠡冢。当地还流传着西施教当地人纺织养蚕的故事。
你怎样看待范蠡的故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