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接着讲“鬲”部汉字,“鬲”部总共收十二个属字,大都与炊具或煮饭有关,本课先讲六个汉字:“?、鬹(鬶)、鬷、(鬲?)、鬵、?。”这六个字基本都是古代的炊具,这些字在现代早已消亡,属于真正的生僻字,本着不跳过任何一个字的原则,我们继续解说这六个字,其详情如下:
1、?。读yǐ。《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三足鍑也,一曰滫米器也。从鬲,支声。”形声字。本义有两个:[1]大口的三足釜(fǔ,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鍑如釡而大口。。《广雅》:‘?,鬴也。’”在这个意义下,支声,其实也是声中有义,因为三支釜足支起了釜。
(大口的三足釜)
[2]古代淘米的器具。滫,读xiǔ,米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滫米犹淅(淘)米。淅之以得其泔也。”
“?”的小篆写法如图:
(?的小篆写法)
2、鬹(鬶)。读音有两个:
(一)gu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鬹,三足釜也,有柄、喙。读若妫。从鬲,规声。”形声字。本义是古代一种有足、柄、嘴的陶制炊具,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大汶口和龙山文化的代表器形之一。
(龙山文化陶鬹)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柄可持,有喙可写(泻)物,此其别于?者也。”
(二)xié。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古代的一种大盆。也作“鑴”。《集韵·齐韵》:“鬶,镬也。通作鑴。”
(古代的一种铜镬)
“鬶”的小篆写法如图:
(鬶的小篆写法)
3、鬷。读音有两个:
(一)zō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鬷,釜属。从鬲,?(zōng)声。”形声字。本义是锅的一种。龚自珍《汉器文录序》:“汪氏藏陵阳鬷一,小篆。”至于这种锅是什么样子,暂阙。
本义之外,“鬷”还有其他用法:
(1)通“总”。汇集。《集韵·东韵》:“鬷,总也。”《字汇·鬲部》:“鬷,众也。”《诗·陈风·东门之枌》:“榖旦子逝,越以鬷迈。”郑玄笺:“鬷,揔也。”孔颖达疏:“谓男女揔集而合行也。”聚会相亲好日子就在今朝,少男越过人群挡住她的道。
(《诗·东门之枌》)
(2)通“奏”。进。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鬷,假借为奏。”《诗·商颂·烈祖》:“鬷假无言,时靡有争。”朱熹注:“鬷,《中庸》作奏,下与上篇义同。盖古声奏、族相近,族声转平而为鬷耳。”众人奏告不出声,没有争执很庄重。
此外,鬷还是姓氏。《元和姓纂·东韵》:“鬷,古鬷夷氏之后,《左传》‘郑有鬷蔑,鲁有鬷戾。’”
(二)zēng。这个读音出自《广韵》。专用于“轨鬷”一词。草名,一名“素华”。《尔雅·释草》:“枹,霍首、素华、轨鬷。”郭璞注:“未详。”
“鬷”的小篆写法如图:
(鬷的小篆写法)
4、(鬲?)。读guō。《说文解字》所载的字是“锅”的异体,这个字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其字形如图:
(guō的字形)
《说文解字》没有“锅”字,这就是古时“锅”的写法。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锅,秦名土釜曰锅。从鬲,?(kuà,亦读guō)声。”形声字。本义是秦地一种陶土做的锅(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作锅。土釜者,出于匋也。”
(秦土釜)
徐锴《说文系传》:“土釜,瓦(陶器的总名)为之。又交阯之南,或用土为锅。”光绪年间修《崇明县志·方言》引宋陆游诗:“沙锅煮麦人。”
“(鬲?)”的小篆写法如图:
(鬲?的小篆写法)
5、鬵。读音有两个:
(一)qí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大釜也。一曰:鼎大上小下若甑曰鬵。从鬲,兓声。读若岑。”形声字。本义是大锅。实际上就是“?”。《尔雅·释器》:“?谓之鬵;鬵,鉹(chǐ)也。”郭璞注:“凉州呼鉹。”?(甑),实际上是蒸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放在鬲上,通过鬲内的蒸汽加热食物,在炊具中大概等同于现代的蒸锅。《聊斋志异·阿纤》:“虽有宿肴,苦少烹鬵。”虽有剩下的餐肴,但是没有加热的鬵锅。
(?)
(二)xín。这实际上是《说文解字》另一本义的读音,即上部大下部小样子象‘?’的鼎。这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锅”,《龙龛手鉴·鬲部》:“鬵,鼎属,上大下小釜也。”比如著名的南宫柳鼎,就是上大下小的鼎。
(南宫柳鼎)
“鬵”的小篆写法如图:
(鬵的小篆写法)
6、?。读zè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鬵属。从鬲,曾声。”形声字。本义是古代一种蒸食用炊器。古代的?,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置于鬲或鍑上蒸煮,有如现代的蒸笼。也有另外加箄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陶?,殷周时有用青铜铸成的。
(古代的?)
现代的?则以木制为主,也有竹制的,但作用一样,都是蒸煮食物。
(现代的?)
“?”的小篆写法如图:
(?的小篆写法)
(之,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三个小布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