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近期,我国多地在考古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有朋自远古来,光彩夺目!一起了解这些丰硕成果。左上图为古墓里出土的大量精美金银器;右上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热水墓群”;左下图为古墓里出土的大量精美金银器;右下图为古墓里出土的大量精美金银器在青海省都兰县的荒漠戈壁上,聚集着中国最大的吐蕃墓葬群。一千多年前,这里曾是吐谷浑王国的繁华都城。这片戈壁下,埋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历史。年,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发现了一座古墓。随后,考古学家又在其附近发现数百座古墓,这片古墓群被命名为“热水墓群”。“热水墓群”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血渭一号大墓”,据称就是《鬼吹灯》小说中“九层妖塔”的原型。这是因为“血渭一号墓”的构筑形式和风格极为特别,在我国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而且共有9层,在当地流传着这座墓不吉利的传说,因此当地的老百姓称它为封印群魔的“九层妖楼”。自年起,“血渭一号墓”已出土各类文物余件。最近,考古人员又有了新发现。这座“九层妖塔”的原型古墓里,出土了大量精美金银器。关于墓主人的身份,目前还不能确定。但是,近期在墓中发现的一枚银质印章,让考古专家充满了期待,或许这将成为揭开墓主人身份疑云的密码。左图为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铜矛;右上图为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陶器;右下图为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遗址发掘现场《淅川下王岗:-年考古发掘报告》11月29日首次发布。报告显示,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整个面积约平方米,国家文物部门先后多次对其进行大型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达平方米,基本被全面揭露。遗址从距今约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延续至西周晚期,年代跨度近年,是研究史前聚落完整面貌的典型个案。丹淅流域即丹江与淅水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以淅川县为主体。历史底蕴深厚的淅川是考古界的天堂,这里先后出土文物9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4件。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表示,报告全面呈现了发掘成果,可为丹淅流域文化谱系变化、史前环境变迁、聚落形态演变等课题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左图为二里头都城中心区的多网格式布局示意;右上图为二里头都城遗址中心区西南路口示意图;右中图为二里头都城遗址宫西一区南墙垣平面;右下图为二里头都城遗址宫城南墙西段平面国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发现,通报了河南二里头遗址、安徽禹会村遗址、河南时庄遗址、余庄遗址、黄山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心区“九宫格”式布局、“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面貌更加清晰,新发现宫殿区南、北两侧道路自宫西路向西延伸余米,在宫西路以西新发现一条南北向的道路,道路两侧有墙垣。新发现的道路和墙垣将二里头遗址划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多个网格内均曾发现不同等级的建筑基址和墓葬,显示出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结构布局,为研究二里头遗址城市规划、社会分层、礼仪制度等提供重要资料。左图为年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考古工作平面图;右图为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聚落考古队领队张东在文物库房展示出土的龙山时期陶器国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发现,通报了河南二里头遗址、安徽禹会村遗址、河南时庄遗址、余庄遗址、黄山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发现。其中,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发现并确认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年-年,整体规模超过18万平方米。现存东、北两段城墙,长米-米,以往发现的“祭祀台基”应是城址东城墙的一部分。城墙均堆筑而成,仅存城墙基础,宽18米-25米,城墙内外分别挖有壕沟。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实物资料。左图为河南时庄遗址遗迹分布图;右上图为时庄遗址地上粮仓俯拍图;右中图为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全景(无人机照片);右下图为时庄遗址发现的圆形及圆角方形仓储遗迹(上为北)国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发现,通报了河南二里头遗址、安徽禹会村遗址、河南时庄遗址、余庄遗址、黄山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河南周口时庄遗址发现一处粮仓仓城,年代距今0年-年,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早期。城址座落在人工垫筑台地上,外围发现两周夯土围墙,外围墙圈围面积平方米。城址中心发现一座连间房屋,房屋周围散布28座仓储建筑遗迹,堆积中检测出粟、黍类作物的颖壳,推测应为粮仓。时庄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粮仓仓城,布局清晰,功能明确,对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国家的粮食管理等具有重要价值。上图为余庄遗址发掘区航拍图(11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左下图为余庄遗址标号为T的探方出土的陶器;右下图为余庄遗址标号为M10的墓葬出土的随葬陶器国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发现,通报了河南二里头遗址、安徽禹会村遗址、河南时庄遗址、余庄遗址、黄山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河南平顶山余庄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龙山时期聚落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发现墓葬、房址、窖穴等各类遗迹50余处,其中龙山文化M10是迄今河南境内已发现的随葬器物数量最丰富、等级规格最高、礼制色彩最明确的龙山文化墓葬,为研究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礼制起源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资料。左上图为屈家岭M77中象牙弓饰玉钺骨樽;右上图为黄山遗址部分发掘现场航拍图;左下图为黄山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玉石器生产作坊;右下图为黄山遗址出土的石质制玉工具——系列石钻国家文物局11月25日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聚焦夏文化及新石器晚期重要考古发现,通报了河南二里头遗址、安徽禹会村遗址、河南时庄遗址、余庄遗址、黄山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后居木骨泥墙式”建筑3座、工棚式建筑2座,屈家岭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大型夯基1座、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瓮棺葬73座,出土大量玉石器制作工具、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遗物,均与玉石器制作密切相关,推测黄山遗址应为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性质的聚落遗址,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文化交流、区域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材料。左图为考古发掘出土的罗婉顺墓志局部;右上图为考古发掘出土的元大谦墓志;右中图为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陶人俑;右下图为考古发掘出土的罗婉顺墓志日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位于汉哀帝义陵以南约1.6公里、秦咸阳城遗址保护区以西约2.7公里处发掘出大量隋唐时期墓葬。期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元氏家族墓葬时,发现三合由唐玄宗之侄、让皇帝李宪之子、汝阳王李撰文的墓志,而其中一合墓志的书写者为时任长安县尉的颜真卿。本次考古发现的墓志,不仅是新见的唐代皇室成员文学作品,更是目前国内唯一经由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再次体现了考古工作对展示与构建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意义。左图为工作人员在清理河南洛阳徐阳墓地标号为M15的墓葬;右上图为河南洛阳徐阳墓地标号为M15的墓葬周边祭祀遗存内出土的动物遗骸;右中图为河南洛阳徐阳墓地标号为M15的墓葬出土的编钟;右下图为河南洛阳徐阳墓地标号为M15的墓葬出土的玉璜近日,在河南洛阳徐阳墓地,考古学家发现一座2多年前戎人王级大墓,这也是徐阳墓地考古发掘的第二座王级大墓。在这一墓葬中,考古工作人员再次发掘出土大量精美随葬品,且都保存相对完好。这座戎人王级大墓的发掘出土,不仅再次印证陆浑戎于公元前年迁入洛阳伊川这一历史记载,也真实呈现出当年戎人在洛阳地区的生活状态。对探索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民族融合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工作还在继续,广大考古工作者任重道远。(制作/王莹资料来源/新华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