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379.html
新华社郑州2月27日电题:拽车上坡劲儿不能松——豫西南贫困群众走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冯大鹏
气温回升,杏李树冒出了毛茸茸的嫩芽。村民刘根太哼着小曲,手握电动剪刀,动作娴熟麻利,为杏李树剪去多余的枝杈。
人勤地不懒。刘根太曾经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老城镇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流转荒坡种植杏李,在年摘掉了贫困帽子。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老城镇像淅川众多乡镇一样,大力发展林果业,杏李种植达3万亩。眼下正是果树剪枝的关键时期,修剪到位才能保障稳产高产。
“这几年政府教了我剪枝、杀菌的技术,技术到位了,品相好、质量高的果子不愁卖。”大年初一,刘根太和妻子就开始忙碌,他们对果园的前景信心满满。
淅川县大石桥镇横沟村位于伏牛山区的凤凰山下。过去,村民分散在山沟中,住土坯房,吃空山水。年,横沟村成立了凤凰毛竹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毛竹等林果种植。村民郑学文放弃了在南阳小吃店的工作,来到合作社务工。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水泥路修进了村,“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原生态美景走进大众的视野。
思路决定出路。在返乡能人的带领下,横山村搞起了乡村旅游。在外闯荡过的郑学文成了旅游公司“大管家”,开拖拉机、修枝种花、当导游,干啥活都是好把式。
郑学文还利用产业奖补资金散养了只土鸡,在游客中心旁开了个小卖部,售卖土鸡蛋、山野菜等特产,年均增收1万余元。打工回来的年轻小伙儿说老郑是“咸鱼翻身”。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横沟村再次“与世隔绝”。游客进不来,特产没人买,郑学文家多斤土鸡蛋堆在了堂屋里,眼瞅着就要变质。
农时不等人,不能坐以待毙。郑学文一边联系鸡蛋的销路,一边准备带领村民种花植树,为桃树、杏树剪枝。“过不多久,这里就山花遍地,游客总会来的。”
淅川县香花镇柴沟村与湖北丹江口市毗邻。丹江口水库蓄水后,柴沟村与香花镇直接连通的陆路被淹没,成了镇里的“飞地”。
大年初二,村民李荣龙便开始为20亩庄稼地锄草。李荣龙的孩子多,妻子智力残疾,家庭负担重。“修路搬大石头,生态园里栽树,只要有钱赚,啥活俺都能干。”
两省交界处乡镇“犬牙交错”,防控卡点多,出行成了一道难题,李荣龙为购买化肥农药犯起了愁。得知他的需求,驻村干部郭金鹏随即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