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治理燃煤散烧出重拳
本报讯(记者孔凡哲通讯员陈东省)进入新年以来,滑县持续重视强化全县燃煤散烧监管工作,乡镇部门联动执法,坚持突击检查与日常管控相结合,全方位强化执法检查监管工作。
强化领导和督查,形成分工协作工作格局。今年以来,滑县把燃煤散烧治理工作纳入了全县环境污染防治督导考核内容。对县燃煤散烧监管领导小组力量进行了调整充实,进一步强化了县散烧办组织协调、调度通报、督导核考、奖惩问责等项履行职责。全县12个督导组持续增强燃煤散烧工作督导力度,切实形成了乡镇、街道办、产业聚集区管委会、县直部门纵横互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强化燃煤设施执法监管。县环保局牵头组织出动人次检查32个行政村,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县、乡、村、村民组四级网格监控,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依托社会管理“网格化”,加强对已取缔个燃煤茶浴锅炉、燃煤大灶、经营性小煤炉等燃煤散烧设施设备的监督检查力度,严格防止死灰复燃。
全方位加强市场监督。近日,县市场管理局严肃依法查处、制售、违规餐饮散煤设施等违法行为,出动执法人员人次,检查涉及燃煤散烧加工点、销售点市场主体个,其中检查涉及燃煤散烧设施年2月11日至年2月15日市场主体个,抽检了部分洁净煤;质监在全县范围内排查禁止使用燃煤锅炉,严格锅炉审批手续,严防高污染、高耗能锅炉使用,同时加强对洁净型煤生产加工环节产品质量监督检查;食药监共出动人次,对全县家餐饮业单位进行了依法专项监管检查。县交通局、公安局、环保局、发改委、工信委、市场管理局、城管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加强路面巡查,采取固定卡点与流动查检卡点相结合,流动检查与定点检查相结合、实行24小时分组值班制度,开展全县范围内的巡查工作,对货物易脱落、易抛撒、散煤劣质煤运输、超限超载运输车辆等进行了重点整治。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对畜禽养殖企业和农业大棚燃煤散烧设施开展了专项检查取缔。滑县还加强了洁净型煤市场的监管和生产仓储配送中心的规范工作。
濮阳市:
坚决打好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翻身仗
本报讯(记者杜美丽通讯员王振巍)2月24日晚,省委省政府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动员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在濮阳市召开。濮阳市市长杨青玖出席会议并强调,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是政治任务,更是责任担当。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背水一战、共克时艰,坚决打好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翻身仗。
杨青玖强调,要抓好工业污染防治。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按照“源头替代、过程控制、末端处理、违法严惩、非法取缔”的原则开展治理,强化石化行业VOCs治理,全面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全面推进工业园区VOCs整治,推进“油改水”源头替代;集中开展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深入推进氮氧化物综合治理。要抓好散煤治理。取缔劣质散煤经营销售行为,做好洁净型煤替代,强化煤质监管,强力推进“双替代”,加大散煤燃烧专项治理力度。要抓好扬尘整治。要严格降尘量考核,加强城区道路保洁,做好国省干道、高速公路和县乡道路保洁,强化工地扬尘治理,开展裸露土地专项治理,加强渣土车管控。要抓好移动源监管。要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加强高污染车辆禁行管控,严厉打击黑加油点、黑加油车和劣质油品销售。要抓好餐饮油烟治理。对国控站点周边米范围内的餐饮经营主体实施有序退出,米范围内严禁新增餐饮经营场所。六个灶头以上的餐饮企业要加装在线监控,联网管控。开展餐饮企业油烟净化设施大排查,凡在规定时间内安装不到位或排放不达标的,一律关停。要抓好露天焚烧管控。要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蓝天卫士”监督管理平台,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第一时间发出预警,第一时间现场处置;要严格落实县、乡政府禁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实施重点管控、专人监管、定点巡查,对于露天焚烧秸秆、垃圾等行为,发现一起、处罚一起、曝光一起。要抓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各县(区)、市直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启动预警不能只发文、喊口号,要开展实质性检查。生态环境、工信、住建、公安、城管等部门要联动发力,对落实管控措施不力的从严查处。
我省七单位
入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本报讯(记者孔凡哲通讯员李红亚)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名单,河南省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桐柏县丹峰山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卢氏县香盛轩核桃专业合作社、淅川县福森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息县东方林业专业合作社、信阳市十里岗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渑池县林丰源林业有限公司等七家单位上榜。
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部署开展了第四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遴选命名工作。遴选命名经由县市申请、省级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公示无异议后发文公布。此次公布全国个以经营主体为单位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选树,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优先推广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增收脱贫,为周边及类似区域提供借鉴参考,能够更好地发挥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在服务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的特殊作用。
内乡县:建设智慧林业提升管理水平
本报讯近年来,内乡县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科技与林业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致力于打造智慧林业。
内乡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万亩。该县通过林地落界,将林地及其利用状况、规划结果等内容落实到具体山头地块,编制出“林地一张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林地管理数据库,实现以图管地。全面实行智能化护林,利用“位讯通”技术实时掌握全县多名护林员的巡山轨迹,对护林员进行有效监管、调度和指挥。该县在湍河、万沟两个国有林场安装了资源管护高清摄像头,建设了资源监控中心,资源保护工作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对全县古树名木采用全球定位技术,精确定位每棵古树的准确坐标,拍摄数码照片,在此基础上建立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用信息化手段科学管理古树名木。
“群策群防,森林防火有力量;严查严管,森林安全有保障。”森林防火紧要期内,内乡县各级党政领导都接收到了来自飞信系统的森林防火短信。为确保全县冬春森林防火安全,利用现代通信便利手段,适时发送森林防火警示短信,增强各级领导森林防火意识,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该县对境内木材运输实行电子监控管理,木材检查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对道路木材运输情况实施24小时监控,可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运输行为。全县建立以信息化和大数据为基础的立体化、智能化监测预警平台,充分利用无人机、数据智能采集、远程诊断等智能化设施设备监测预警林业有害生物。
同时,内乡县林业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行网上办理,严格落实“双公示”制度,对作出的各项行政决定及时进行公示,为公众查询和社会监督提供便利。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办公信息化、自动化、无纸化,全县林业系统全面推行“钉钉”智慧移动办公系统。(李红亚)
你用过回收的红包吗?
智春丽
说到节日,少不了仪式性的用品和装饰。比如过年发红包,家家都少不了。节日过后,这些节日用品如果直接丢弃,未免有些可惜。那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法子,既能欢欢喜喜过节,又能减少一些浪费?
北京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灯笼的寿命一般为两到三年,撤掉后还可以循环使用。又据媒体报道,近日,香港一个环保团体连续第十年举办红包袋回收利用活动,在全香港设置了个红包袋回收点。
小小的红包,有回收的必要吗?来看一组数字:据统计,去年春节香港使用了大约3.52亿个“利是封”,红包回收活动共收集到万个红包袋,其中超过万个可重复使用。
红包虽小,但积少成多,还真不能小瞧了回收的价值。回收利用年节用品,至少有两大好处:节省开支,垃圾减量。这里面传递出的节庆回收减废观念,更是难能可贵。
可喜的是,近年来这方面的做法越来越多。比如,去年《南充日报》报道,南充市摘下来的春节灯饰,要做到“检测完好、分类包装、编号封存”。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是皆大欢喜的事,这不是再容易不过的选择吗?仔细琢磨一下,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以灯笼为例,与每年买新灯笼相比,回收利用灯笼反而麻烦:把形状各异的灯笼摘下来,一一合上,清点数量,运到库房——这中间涉及诸多环节,长远看,从灯笼设计、选材开始,就要考虑后续回收,开发出对环境更友好的产品。
这么麻烦,还要主动去做,为什么?因为观念变了:不光考虑一时的美,还要在乎长久的美。为了清清爽爽的环境,宁可费点功夫。
让节庆用品从“一次性”转变为“可回收”,红包、灯笼去处的变化,折射出不小的进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再精美的节庆用品,倘若用过一次就进了垃圾桶,浪费惊人,多煞风景啊。
2月27日,驻马店霍庄水库被晨雾笼罩,如仙境般迷人,仿若一幅水墨画。谁是生命之源、生产只要、生态之基。近年来,我省加快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实施四水同治,水体质量明显改善。记者孔凡哲摄
美丽河南建设的法治保障探究
赵志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时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更加出彩的中原一定是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河南。美丽河南建设是多万河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设美丽河南,离不开生态法治的保驾护航。
一、生态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要顺利实现这场变革,离不开生态文明制度和法治。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通过制度和法治对之保障,要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可见,生态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只有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的保障下,才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才能真正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生态为民、生态惠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群众福祉;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期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全面依法治国为新时代中国法治社会建设构建了美好的图景,生态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体现,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推进生态法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生态法治为通过法治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条件,通过生态法治建设能够真正发挥法律制度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生态法治建设与全面依法治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生态法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引领了生态法治建设,它贯穿于生态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方面,对生态法治建设的所有环节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推进美丽河南建设的法治路径
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美丽河南建设的题中之意。
建设美丽河南,生态立法要更加科学化。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治理法治化,离不开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已制定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30余部,我省已制定的有《河南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河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然而,这些立法有的最近几年才开始实施,有的则是十多年前出台的,这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存在立法空白、立法不协调、立法规定多原则少操作等现象。因此,必须根据新时期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修订和完善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法制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建设美丽河南,生态执法要更加规范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也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行政。近年来,我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不规范、执法能力不足等内忧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不受重视甚至被干扰等外患问题也同时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将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权限和程序予以明确,依法赋予生态环境部门充足的执法权,加大生态环境问题问责力度,统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标准,规范生态环境保护环保执法行为。还要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考核体系纳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负责人政绩考核,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建设美丽河南,生态司法要更加专业化。法律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生态司法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专门化稳步推进,比如,在年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门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服务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以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服务和保障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河南。但总体上看,我省生态司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法治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继续加强我省司法机关的生态环境司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真正落实到生态司法的各个环节。加强生态环境审判组织及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强、能力高、作风硬、敢担当的专业化生态环境审判队伍,提高生态环境案件审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案件执行力度,突出全省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司法保障。不断创新生态环境审判工作机制,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环境案件解决机制。加强环境公益诉讼审判工作,力争更好的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生态环境问题。
建设美丽河南,生态守法要更加普遍化。守法是法治的基础,只有每个公民都能做到尊法、守法,法治秩序才能形成。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精神,要让人人遵守生态法律,就必须将法治精神、观念熔铸到人的头脑中,并体现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涉及到国家、社会、家庭等主体,关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重要的事业。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每个公民既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又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受害者。因此,我省媒体必须充分利用人民群众喜闻可见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