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年前,河南省16.54万丹江口库区移民离别家园、远徙他乡,故乡化作记忆。6年后,库区移民富裕和谐、幸福安康,他乡已成故乡。回望6年历程,在“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总目标的指引下,移民安置区党委、政府主动实施开发性移民方针,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政府扶持与市场开发相结合,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移民新村涌现出一批致富能手、创业典型。本期,我们推出两位致富典型,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和幸福生活。
“党的好政策,让我提前奔了小康。今天这日子可真得劲儿,天天像过年!”整齐划一的小区房鳞次栉比,郁郁葱葱的绿化带生机勃勃……在位于移民新村前排的小院内,记者听“鸽大王”李建军讲述自己“发家史”,他洪亮的声音和爽朗的笑声,回荡在移民新村的上空……
离开故土,开启人生新起点
李建军的老家,在淅川县香花镇柴沟村,那里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这个拥有多户人家的宁静小村庄,偎依在峰峦高耸的南山脚下。小村庄前,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一眼望不到边。全村多人靠上山采药、下水捕鱼为生。
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丹江口库区16.5万移民搬迁工作启动,涉及淅川县的11个乡镇、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搬迁分两批实施,柴沟村是第二批移民搬迁村。
年6月25日,在滚滚的车尘中,柴沟村名乡亲,挥泪告别故乡。车队翻南山,过丹江,颠簸了70多公里,到达了厚坡镇柴沟移民新村,此时的李建军没有想到,这里竟是开启他新人生的起点。
新村分的土地成功流转,李建军获得了每亩每年元收入,地还是自己种,每天多拿80元工资。此时,外地务工的儿子又带着修理技术回家了,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他们在附近的香花镇办起了修车厂,月收入0多元。
年5月,在财政扶持、品牌认证奖励、基地建设奖励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柴沟村村支书刘英文带领李建军和村里几个人辗转邓州、十堰等地考察养殖市场。
考察回来后,经多方努力,项目获得了万元产业发展经费。几个月后,62亩的养殖小区内,24个养殖大棚拔地而起。
如果说几次外出取经学习,得到的是发展养殖的“软件”,那么养殖小区的建成,则是发展养殖的“硬件”。年初,李建军这个资深“鸽盲”,拿出近年来的积蓄,又向亲戚借了一部分,投资15万元,承包了一个大棚,配上标准化鸽舍,买进对鸽子,从零开始养起了鸽子。
那段时间,订单足、来钱快,每当他走进鸽房,看着雪白的鸽子上下雀跃,就止不住暗自窃喜。
建设新家,养鸽走上致富路
好景不长,年,只顾着跑市场,却疏忽了防疫,一大批鸽子死掉,李建军的心情跌入了谷底。
那一年,李建军亏损了7万元。
年冬天,已近花甲之年李建军从认识键盘开始,学上网、研究养鸽技术。
互联网是一个大平台,通过网络,他学到更多养鸽技术,也联系到了更多客户。年,破冰之年,他的鸽子又俏销起来,鸽蛋最高卖到3.8元一只。
那一年,李建军还清了所有债务。
儿子劝他安享天年,他却想专下心来养鸽子,几年下来,他养殖的肉鸽存栏量也达到0只。
自己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但看着身边许多一起出山的兄弟姊妹还在为生计而奔波,李建军心里始终不是滋味。“养鸽子能让我富起来,当然也能让他们富起来!”带着这个念头,李建军又拉着乡亲们入股成立了养鸽合作社。如今,他聘请了专门的管理人员,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现在每户年净收入都在十几万元以上。
如今,村里通了沼气,无公害蔬菜基地、养猪场、猕猴桃基地纷纷建立,务工、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多,村集体收入已达80万元,每年村民都有红包领。如今,新村人均收入已达万元以上,仅今年,村里又多了20辆轿车……
现在,李建军真真切切感到了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这份幸福得益于自己的努力,得益于周围邻居、朋友的认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支持,我相信未来的我和柴沟村将会有更好的明天。”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马苏通讯员康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