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50.html
编者按
脱下军装、离开军营,有的退役军人自主创业,开创人生新天地,有的到不同岗位接续发光发热,为社会带来正能量。为促进社会形成尊崇、关爱退役军人的良好风尚,弘扬退役军人永葆本色、奋发图强的精神,激发广大退役军人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本报今日起推出“退役不褪色地方建功业”专栏,讲述退役军人永不褪色的精彩故事。
龙腾南阳讯“养猪得讲良心、讲责任,走绿色生态养殖之路,为社会提供放心的无公害猪肉。”12月12日,在淅川县西簧乡卧龙岗村,该村致富带头人刘冬坚定地说。
年出生的刘冬,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军旅生涯造就了他坚毅执着的性格。他参加过“5·12”汶川地震抗震救援,虽然失去了左腿,但劫后余生使他更加乐观豁达。他不以伤残为由依赖政府养活,用自己的双手和意志,开办养猪场,成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年,刘冬刚18岁。走出高中校园的他,怀着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成为新时代军人中的一员。在部队里,他刻苦训练,年转为一级士官,年竞选为新兵班长。
如果不是汶川那场特大地震,刘冬可能会转业、结婚、生子,简单而幸福地生活。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刘冬所在单位接到前往都江堰市区执行救援任务的命令,马上进入战备状态。当刘冬带着战友清理到一幢四层楼的时候,发现有人被困在楼上,容不得多想,刘冬第一个冲进摇摇欲坠的楼房,余震袭来,整栋楼房坍塌了,将他完全吞没……
被掩埋73小时后,醒医院的病床上,他的左腿因长时间受到挤压,肌肉已经腐烂变质,不得不进行高位截肢,右腿由于长时间受重压,虽说骨骼保住了,可一直麻木没有知觉,外加心衰、肾衰、胸腔积液、挤压综合征等种种折磨,使刘冬躺在病床上如同植物人,天天都处在病危状态。
医院,大小手术做了无数次,经过全力抢救,刘冬终于脱离了危险。面对少了一条腿的现实,这个在抗震救灾中没掉过一滴泪的汉子还是哭了。
“生活总得继续!”曾经的灾难对刘冬来说,都已是云淡风轻,“比起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人来说,自己是幸运儿,一定要让第二次生命活得更有意义。”经过几个月的刻苦训练,装上假肢的刘冬终于可以手拄拐杖走路了。
年底,刘冬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后,他仔细考察了家乡的环境、经济、产业和交通等方面,发现家乡虽然远离县城,经济贫穷,但是自然环境优越,很适合发展养殖业,加上养殖业前期的投资不大,可以滚雪球式发展,对于积蓄不多的他来说很合适。
说干就干,他开始租地,建猪舍,买种猪,从饲养10头种猪开始,创建了淅川县腾龙林牧有限公司。随着存栏越来越多,刘冬发现想要提高产量,靠土办法是不行的,必须走规模化、科学化发展之路,空闲之余,他就去规模化猪场参观学习,请教经验,向标准自动化猪场方向发展。年,猪肉价走高,刘冬把赚到的钱全部用于投资扩建,建自动化猪舍,购先进设备。
年,生猪市场低迷,刘冬的猪场资金链断裂,最紧张的时候家里连给小孩买奶粉的钱都拿不出来,妻子跑回娘家,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人间万事出艰辛,经过几年的努力,刘冬的养猪场已发展到年出栏无公害商品猪余头。
养猪场走上规模化之后,刘冬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帮助家乡父老走上致富路。身为残疾人,刘冬知道残疾人生活不容易,村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都在刘冬的猪场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年,他成立了淅川县龙岗农牧专业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提供生猪养殖、技术、防疫、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并设立免费服务电话,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带动周边多户农民从事养殖业。年前半年,刘冬在自己猪场最困难的时期,仍然给本乡40户残疾人免费发放仔猪,增加残疾人的收入。
身残志坚却情系乡邻,不忘回馈社会。刘冬的养猪场先后获得“淅川县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农技推广科技示范场”等荣誉称号,刘冬也被评选为“淅川县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
特约记者康帆杨振辉
南阳日报评论员:不忘初心再出发
退役军人刘冬,虽然已脱下军装,但军人的本色不变。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勇追梦想,通过创业开创了一片新的人生天地。
退役不退志,创业见本色。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刘冬在汶川地震抢险救灾中失去了左腿。退役之后,他没有躺功劳簿上,而是不畏艰苦,自主创业,从最累最脏的养猪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把事业做大做强,成为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时代先锋。自主创业历程虽然艰辛,但刘冬把创业中的每一个困难都当成是一次历练,勇往直前、永不服输。从刘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军人坚忍不拔、敢于牺牲、善打硬仗、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新时代需要他们,新时代更需要这种精神。
永葆本色励斗志,不忘初心再出发。我们坚信刘冬的事业一定会越干越红火,他也一定会拥抱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