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让获得感实实在在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曾鸣陈慧屈芳刘亚辉李凤虎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驻豫全国人大代表、住豫全国政协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绿色成为“三农”发展的底色。
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下决心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全国人大代表、驻马店市市长朱是西认为,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振兴,又要生态振兴;既要产业兴旺,又要生态宜居。朱是西说,当前乡村治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绿色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坚持“三农”工作的绿色发展必要而迫切。目前,驻马店市98.7%的村庄已经实现了“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三级垃圾处理体系,农村改厕、坑塘清理等也正在加紧进行。
“我们要通过努力让村庄变得更美更宜居,让群众从绿色发展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朱是西说。
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是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下一步‘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省委农办农村改革处调研员曹润中说。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局良好,势头正旺。有力有序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会进一步增加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目前,我省77.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76个县(市、区)通过了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今后,我省将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到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河南乡村全面振兴寄予了重托,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和振奋。”全国政协委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马珺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马珺表示,实现乡村振兴,要坚持环保先行原则,环保执法应加大向农村延伸力度。在环境保护执法中,应逐步覆盖农村,避免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环境标准,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制定更为细化、可行的政策法律,保证乡村建设的绿色化水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要着力解决环境污染突出的村庄和乡镇的问题。如统筹规划城乡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环保目标,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马珺说。
信阳新县茅屋冲家庭农场场长岑新顺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让他倍感亲切。“俺的家庭农场在建成之初,就坚持了这个原则。”岑新顺表示,整个家庭农场内坚持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除草剂,采用绿色有机循环农业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根据整个土地的承载能力,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不给环境增加负担。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岑新顺说。
守护“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方向所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有信心也有责任在推动农业信息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为加快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洛阳明拓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海深有感触地说,在他们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果树、蔬菜种植均实现“物联化”,所需水肥实现精准配给灌溉。通过标准化生产,能让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走上消费者的餐桌,依托智慧农业物联网和绿色食品追溯平台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一名农业信息化科技工作者,我心潮澎湃、备受鼓舞。”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所长郑国清说。
郑国清表示,要围绕我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研发一批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核心技术,加大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三产融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应用与服务,大力开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示范应用工作,推广一批智慧农业技术与产品,以信息化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绿色正成为济源发展的底色
——访全国人大代表、济源市市长石迎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栾姗
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济源市市长石迎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济源市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让绿色成为济源发展的真正底色。
石迎军几天来认真领会、仔细揣摩:“总书记的讲话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再次作出重要部署,为济源下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加了强劲动力。”
济源是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也是“五小工业”起家的工业城市。石迎军说,我们聚焦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经济结构提质、生态功能提升、国土绿化提速、环境治理提效“四大行动”,打好煤炭消费减量、产业布局优化、工业绿色升级、运输结构调整、清洁取暖建设等战役,推行重点涉气企业分类施策精准治污,通过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济源积极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认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空闲地“一荒变四园”改造全部完成;依托“户分拣、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体制,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培育示范村(居),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市,经验在全省推广。
如今的愚公故里处处展现出绿色的足迹,济源接力做好“以绿荫城”这篇文章,按照全域规划和“一核两带多点”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沿南太行生态旅游发展带和沿黄河小浪底北岸健康养生发展带建设,实施城市“双修”,在城区建游园,城郊建公园,荒山绿化造林,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石迎军这样描绘:“黄土裸露的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色新装,杂乱无序的山中村落成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企业走上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绿色正成为济源发展的真正底色。”
打造家门口的绿水青山
——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丰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凤虎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琦
3月10日中午,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丰强电话不断,他和公司人员在电话中交流第四届古柏渡黄河樱花节的举办情况。
“现在,古柏渡飞黄旅游区已成为郑州市民近郊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这也是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的成果。”宋丰强说,作为来自基层的农业界政协委员,他已在农业领域干了20多年,致力于发展现代新型绿色有机农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总书记要求树牢绿色发展理念,令我振奋和鼓舞,让我更加坚定了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宋丰强说,“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宋丰强说。
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的宋丰强,对黄河滩区的生态保护特别“上心”。他带领公司先后投入1.3亿元在邙山上义务植树,千沟万壑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在黄河滩区裸露的沙地上,种植上万亩的苜蓿草,荒滩得以绿化;在古柏渡50平方公里的黄河生态区域内,投资5亿元建成了占地亩的樱花园,成为河南花卉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黄河滩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建成3家4A级景区和1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从生态农业开发到生态环境投资,宋丰强深耕绿色生态农业20多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把产业发展落到让农民增收上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度假养生等于一体的全域旅游目的地,让沿黄乡村变得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以实际行动打造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宋丰强说。
绿色发展才能赢来“水清民富”
——访淅川县老城镇党委书记翟成敬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归欣通讯员杨振辉
3月10日,在淅川县老城镇黑龙泉村的杏李基地,该镇党委书记翟成敬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淅川县老城镇生态产业分布图
“对于老城镇这样的丹江口库区沿线乡镇来说,坚持绿色发展既是必然选择,也是莫大机遇。”翟成敬说,一方面,为确保一库清水北送,库区沿线1公里内禁止种植传统作物,发展无污染的绿色产业是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保护好库区的绿水青山,未来能换来更多的“金山银山”。“我们的林果产品、水产品质量上乘,受到消费者青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态环境好。”他说,“这也是今后我们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大资源优势。”
自然风光秀美的淅川县,是全省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为兼顾保水质、脱贫攻坚两项重任,当地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推行“长中短”三线结合的扶贫模式。翟成敬告诉记者,老城镇把县里的统一规划具体化,按照“水质至上、生态为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认真实践。
“短线抓中药材与果树套种、光伏发电、食用菌产业等,实现当年发展当年脱贫;中线抓林果业,巩固脱贫成果,走向富裕;长线抓全域旅游建设,推动三产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翟成敬说,目前“短线”成效显著,去年全镇脱贫户人;“中线”3万亩杏李、亩软籽石榴今年进入挂果期,丰收在望;“长线”镇里规划在继续扶持农家乐的基础上,挖掘文化旅游资源。
“我们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绿色发展需要‘人才振兴’。”翟成敬说,拿老城镇来说,引导和鼓励群众从传统种植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发展杏李、石榴、茶树菇等,都离不开优秀人才和技术支撑。“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带领群众实现‘水清民富’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