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祛除白癜风攻坚战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390.html
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外销量均居全国首位,“中国粮仓”地位举足轻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非常之年,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5月20日至今,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推出《河南麦收新图景》系列策划报道,全方位展现我省奋力夺取小麦丰产丰收的多彩画面,深刻揭示河南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所走的非凡之路。该组系列报道的推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截至6月14日,全网总阅读量达2亿+。
麦浪翻滚,丰收盛景入画来进入5月以来,中原大地风吹麦浪,满目金黄;从南到北,收割机轰鸣阵阵,在麦穗饱满的麦田中来回穿梭,呈现出一幅山河壮美、物阜民丰的时代美景。
小满节气前夕的5月20日晚8时,作为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河南麦收新图景》策划报道的开篇之作,河南手机报的文图/视频《小满灌浆:看黄河两岸最美麦田》率先推出,视频以航拍的形式,俯瞰郑州北部黄河岸边连畴接陇的麦田,田野里麦穗随风飘曳,麦梢泛金,美不胜收。该报道在新浪官微#河南麦收新图景#话题中,浏览量万+,冲入微博全国要闻热搜榜前八。
5月21日大河网推出视频《小满/麦粒渐满丰收在望》,带领读者网友领略驻马店、许昌、平顶山、开封等地的最美麦田;5月22日大河报推出《小满时节的周口麦田有千层浪》视频,多万亩麦田浪浪生金、等待收获的画面直击人心,该视频、直播浏览量万+,冲上微博热搜周口同城榜第一。
去年曾遭受特大暴雨灾害的麦田牵挂着人们的心。5月26日,大河报记者探访去年遭受洪涝灾害严重的鹤壁浚县、淇县,以文图/视频+直播的形式,报道了凝聚着鹤壁全市涉农单位、专家及麦农大量心血的万亩小麦,如今长势良好、台联合收割机蓄势待发的喜讯,当天该微博报道冲入鹤壁同城热搜第一。
6月6日,大河报记者来到因去年严重受灾而使50万亩小麦晚播1个月的新乡卫辉市,受访的麦农喜笑颜开,他们告诉记者,小麦亩产相比去年高了斤左右,粮价也比去年高了。直播中让人感受到满屏喜迎丰收的自豪。当天该微博报道冲进新乡同城热搜第二。
据统计,从5月20日至6月10日,大河报、大河网、河南手机报等共推出文图/视频26篇,直播14场,尽现中原大地喜迎夏粮丰收的“傲骄”场景。包括《驻马店万亩小麦丰收在望》《禹州麦田里的五彩版画》《武陟县2万余台农业机械备战“三夏”》《淮畔粮仓淮滨县开镰了》《驻马店市驿城区多台收割机收获希望》《正阳县万亩小麦开镰》《淅川县小麦开机收割》《黄河岸边麦收进入尾声》《原阳黄河滩区万亩小麦开镰》等等。
“拼”字当头,非常之年勇担当6月7日,期货日报记者采写的深度调查《秧青麦黄“中原粮仓丰收可期粮价闻风趋稳》文中写道: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均出现了一些超预期变化,要想保供稳价就必须抓好粮食生产。粮价是百价之基,稳物价先要稳粮价。因此,“中原粮仓”小麦丰收将夯实我国粮食安全与稳物价的基础,对提高我国粮油品种的自给能力、改善国内粮油市场供需格局十分重要。
夺取夏粮丰产丰收,离不开我省各方齐心协力、精准施策。在《河南麦收新图景》的50多篇系列报道中,感受最深的是一个“拼”字。
6月11日上午9时,大河报《鹤壁浚县蓄滞洪区小麦开镰》的直播吸引了数万人的浏览,网友纷纷留言:为浚县点赞!为河南点赞!中原粮仓,河南真中!这只是河南拼尽全力保丰收的一个缩影。
5月23日,河南手机报推出的《河南省召开“三夏”生产专题新闻发布会》报道中写道:“为了帮助夏麦收割中有困难的农户,河南省在各地设立并公布服务热线,随时帮助跨区作业人员和群众解决困难问题。”
5月23日,大河报推出了《河南村干部喊话老乡在外安心工作:家里麦子帮你收》,报道了封丘县各村成立志愿帮扶队,为有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提供一系列帮助,该报道推出后迅速成为当天网上热点。
5月25日,大河报的直播《南阳把核酸采样点搬进麦收现场》,报道了在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辛店村麦收现场,该镇的防疫人员来到田间地头,为农机手进行核酸采样。微博话题当天冲入南阳同城第二。
5月21日~6月10日,大河网、大河报、河南手机报报道了周口、驻马店、平顶山、漯河、商丘、新乡、鹤壁等多地党员干部、大学生等志愿者的帮扶活动报道有10多篇。
“拼”字还体现在为了多收一粒粮,我省各地组织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机手技术培训、减损比赛等。如大河报、大河网推出的汝南、鹿邑、武陟等县的机收减损大比武等等。
“技”高一筹“面”向未来绘新篇交出丰产丰收漂亮答卷的背后,是河南不遗余力夯实增产保供基础的努力,是一系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给力政策的实施。
在该系列报道中,记者将笔触和镜头聚焦到重点示范田。如5月31日,大河报推出了《开封张市镇高标准粮田丰收在即》报道,文中介绍了该镇优质小麦种植基地拥有全国最为先进的“物联网农业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以及“物联网虫情信息采集设备”“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等高科技装备,现在的沈家村已成为水润良田、田田高产的全国样板基地。
6月8日,大河报推出《河南延津小麦亩产超0斤,再次突破我国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纪录》。
另外,大河报、大河网、河南手机报等媒体推出了《宝丰河南飞天小麦种子或将突破斤》《许昌专用小麦高产示范区:麦浪飘香,丰收在望》《郏县长桥镇:小麦单株高约厘米》《酷!麦田里来了会下蛋的机器》等等。
护良田、育良种,农业增“技”,几十年发展,河南已经实现从一粒麦到无限可能的产业嬗变。6月9日,大河财立方推出了深度报道《一粒小麦七十二变》,用专业的角度探寻河南食品深加工行业从面粉、挂面到方便面、面制速冻食品,再到休闲面制品的产业链延伸,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的发展之路。比如,想念食品的多个挂面单品,因地道风味深受消费者青睐;三全的多个面制产品,贡献了国内首家速冻米面食品企业销售的半壁江山;千味央厨将河南的面制品带到了肯德基、赛百味、真功夫等餐饮连锁企业,成为“国餐厨房”。而关于一粒小麦的想象,远不止面制品。河南淮滨的弱筋小麦被五粮液看中,每年供应5—10万吨。而在淇水河畔,小麦“飞天”,踏上了25倍的增值之旅……
见事见人,用心用情讲故事在这组系列报道中,既有相关部门增产保供的助农政策,又有灾区人民颗粒归仓的拼尽全力;既有示范田里忙碌的专家身影,又有现代麦客征战南北的生动故事;既有今年夏粮增产背后的理性分析,也有我省面制品走向世界餐桌的新格局展望。每一篇报道都用心用情用力,力争做到见人见事见时代。
小麦丰产丰收背后,育种是密码所在。6月10日,大河财立方推出了记者精心采写的《河南小麦育种“前世今生”》重磅报道,紧紧围绕河南小麦育种话题,以时间线贯穿全文,从不同育种系列、育种制种种植全过程、传统育种与现代技术育种、局部科研与整体布局等不同维度,专访了许为钢、茹振钢等8位省农业农村厅、小麦育种领域权威专家,听他们讲述河南小麦育种的“前世今生”。通过8位受访者口述,梳理出了河南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小麦每亩80斤到现在的斤,是小麦育种业不凡的发展历程,更是一代代河南小麦领域科技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持之以恒的探索。
多天的生长期,小麦从播种、拔节到抽穗、扬花、结籽,每一次劳作都寄托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对于大多数河南人来说,麦收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怀。为了增强与网友的互动和黏性,该系列报道自5月24日起,推出了一系列的麦收故事。大河报记者采写了《扬场,是最喜悦的时刻》《酷爱育种的86岁上蔡“土专家”》《00后女生开收割机帮父母收麦子》《南下周口的“麦客”:每一粒粮食,都值得被尊重》《种粮大户桂梅心中的账本》《只爱高秆小麦的非遗传承人》等;大河网记者采写了《我用相机记录下老人与他的麦田》《扎根黄河滩的台湾农夫》等。
记忆中的麦收故事,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执业二十年的赵律师留言:想起来小时候收麦子,凌晨四点就起床跟着大人拿着镰刀去割麦,麦秸茬扎得胳膊和脸生疼。年龄太小、起的又早,困得倒在麦垄里睡着了,因为个头矮小,家里人都没有发现……豁然开朗心理医生曾经在驻马店驻村半年,正好经历了整个从绿到黄的麦季——站在等待收获的麦田里,风吹过麦浪的沙沙声,是那么让人欣喜与踏实……麻雀吃到肚子滚圆,站在路上都看不到它的脚……收割后的麦地是野鸡和野兔的天堂,撅屁股猛吃几口后又一惊一乍地扑棱和蹦跳……网友
姜茳留言:想家了,熟悉的场景。网友
靠谱小文留言:隔着屏幕都闻到了麦香……该回家收麦了。分工协作矩阵发力奏强音在策划这组系列报道中,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充分调动旗下各媒体平台力量,各展所长,协同作战,产生了“1+1﹥2”的效果。除了正常的报道外,大河报充分运用其新媒体平台优势,做好微博、视频话题主持、推发;大河网、河南手机报侧重专题视频推发;大河财立方、期货日报利用其行业优势,深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