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南阳大考古点亮文明在宛的

北京中科白瘕风级别 http://m.39.net/pf/a_10788408.html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通水,使南北共饮一江水成为现实;

因这个世纪工程,这块神秘的土地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永远被铭记的地方;

60年,上百支考古队,十几万件文物,见证了南阳历史的辉煌与璀璨,留下一部文化编年史……

年12月12日,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5年来,丹江口水库为京津人民送去了一渠清泉,在这甘甜的泉水中,不仅饱含着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也见证着文物工作者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的呕心沥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起我市陶岔渠首,向北纵穿南阳盆地,途经平顶山等8市32个县区。总干渠全长公里,其中河南境内约占总长度的60%,涉及各级各类文物点多处。有专家将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涉及的文物,比作一部详尽记载中华民族起源和发展的巨型编年史。而南阳,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和渠首所在地,文物保护工作最为繁重,文物保护成果也最为丰富,考古发掘项目和出土文物数量,接近整个中线工程总量的一半。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遗存,都记载着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着中华民族文明的源远流长,也唤醒世人对古代文明的记忆……

60年考古

十几万件文物见证辉煌华夏文明

丹江,发源于秦岭地区的凤凰山南麓,向东南流经陕西省商州、丹凤县等地入淅川县境,至湖北省的均县镇与汉水汇合注入丹江口水库。公里长的丹江造就了丹江口水库库区辉煌灿烂的中原文化。丹江口库区地处秦岭-淮河南北气候分界线一带,附近众多河谷阶地、河漫滩地和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宜于农作。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劳作、生息。丹江后靠商洛险地,前可窥荆、襄一带,东北可下宛、洛,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周代以来,楚族在丹江流域兴起,在丹江流域建都丹阳,后逐渐发展为雄踞江淮、问鼎中原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泱泱大国……

年,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被第一次提出。年,北京的考古专家在淅川丹江源头附近进行考古发掘,为丹江口水库建设做前期铺垫,拉开了丹江口库区淅川区域文物保护大幕,数年间抢救发掘文物近5万件。年,丹江口水库开始建设,15年间文物工作者仅在淅川区域就发掘各个时期墓葬多座,出土文物2万多件。年,丹江口水库蓄水,不断有古墓被库水冲出,文物工作者“发现一座、抢救一座”,20年发掘古墓近百座。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淅川淹没区进行了前期文物调查,并分别于年、年组织相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复查。年至年,国家文物局对淅川丹江口库区淹没线(海拔米)以下区域进行文物普查,共统计文物点处,确认有价值的文物发掘点处,其中古生物与古人类遗存37处,包括第三纪化石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新石器时代及其以后的古文化遗址34处,包含新石器时代、先秦和秦汉以后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古墓群87处,分别属于先秦、秦汉以后至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地面文物11处,包括庙宇、民居、桥梁和碑刻等。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丹江口库区文物抢救性发掘工程,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数百名考古专家,组成近百支考古队云集淅川,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文物发掘工作。

伴随着丹江口水库的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文物工作者在这里前后进行了历时60年的考古发掘,累计投入考古专家数千人,参与的考古队达上百支,遗址、墓葬等遗存涉及新旧石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众多时(朝)代,出土文物累计十余万件,发掘的众多古墓、遗迹、城址,及出土的珍贵文物数量之巨大,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批珍贵文物更是改写了中华文明史的记载,也充分展示了南阳作为文物考古大市的学术地位。文物专家徐光冀曾指出,丹江口库区文物的发掘,对研究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过渡区域的古文化地域特点、中原古代文明,探究楚文化渊源及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处处遗址

串起“文明在宛”的南阳原史

从文明之光到传播火种,南阳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前行,不断开启着人类历史的文明旅程。他们的足迹汇聚成一种历史的力量,不断推动着人类发展进程、华夏文明的源起,形成一种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内部活力,使南阳成为华夏文明的肇始地与引领者。

从狩猎采集走向农业定居,从环壕聚落到年前的古城,在丹江口库区淅川区域考古发现发掘中,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存,为“南阳原史文明之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30万年来,人类由狩猎采集走向农业定居。丹江口库区发掘出旧石器时代点20余处,主要有坑南遗址、东岗遗址、梁家岗遗址、双河狮子岗等。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队在淅川县马蹬镇坑南村村南河湾地带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批石磨盘、研磨球、燧石制品。器类以刮削器和砍砸器居多,还有凹刮器、尖状器、锥钻等,总数达余件。除石器外还发现部分陶器残片。

坑南遗址下层是30万年来丹江口库区古人遗留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物,那时他们还生活在狩猎和采集野生食物时代;上层出土的文物距今约1万年。这时人们已经告别狩猎采集时代,过上了农业定居生活。陶器残片是他们在河畔定居的证据,也是迄今为止汉水流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制品。

人类生活由狩猎采集向农业定居的变化,就这样被坑南的地层记录下来。新、旧石器时代连续的文化堆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坑南遗址的一大特色,确立了新、旧石器过渡期的新界标。

坑南遗址旧石器的主人并非是唯一的“库区人”,也并非最早的“库区人”。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南召人”就生活在汉水流域的白河上游一带。岳沟、宋湾、东岗和梁家岗等地点也发现数百件旧石器时代文物。发现坑南遗址的同一年,另一支考古队又在淅川老城镇丹江左岸二级-三级阶地上发现了双河-狮子岗旧石器地点。

双河-狮子岗旧石器地点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也有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在这里,不仅发现了颇富北方色彩的小石器系统,同时又发现了有南方典型特征的陡刃砾石系统。这些出土文物为研究旧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并对了解当时人类如何利用自然环境谋生,自然环境又如何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博山旧石器地点,可谓打制石器工艺的时代巅峰。这处遗址点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其中,个别石制品采用了磨制工艺,或是与骨头、木头等组合成复合工具使用,尤其是发现精致规整的细石核、细石叶,代表了打制石器的巅峰水平。对进一步解释北方地区旧石器晚期以石叶为代表的石器工艺、发展水平及细石器工业的起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从大量的房基、墓葬到环壕、城址,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未间断。

马山根遗址位于淅川县盛湾镇原马山根村西约米处,年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新石器时期的遗迹、遗物最为丰富,包括墓葬14座、灰坑个、房基76处和墙基沟槽3条,并出土了大量陶片以及陶、石、骨角等小件标本余件。经初步判断,其文化内涵与朱家台遗址、黄楝树遗址、下王岗遗址相近,年代大体处于仰韶晚期到屈家岭文化时期,堪为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形态变迁和文化交流的“志书”。

位于淅川县滔河乡黄楝树村的龙山岗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包含仰韶时代晚期至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存,另有少量周、汉、宋、元、明清时期遗存。该遗址发现了一座仰韶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土城,城墙依地理环境而建,城墙外侧均有壕沟。城墙建造以前已有人居住在此,形成了有相当人口规模的聚落,随后居住者开始营建城墙、修筑道路,建造分间式房舍、祭祀区,留下了陶鼎和花瓣钮器盖等,沿用至王湾三期阶段。

龙山岗仰韶时代晚期城址是长江中游发现的众多城址之中始建年代较早、位置最靠北的一座,也是汉水中上游发现的唯一一座新石器时代城址。其所处的丹江下游为南北两大史前文化系统的交会地带,对探讨该地域新石器时代各阶段聚落形态变迁及演变规律,认识南北文化中介地带的文化面貌和性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沟湾新石器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探讨汉水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不同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不同时期的聚落布局及其演变规律、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该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等一系列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下王岗遗址,对研究豫西南新石器时代文化和楚源探索有重要价值;姚河遗址,开辟了刀类生产工具规模化生产的新尝试……

一处处散落在丹江口库区淅川区域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点),犹如一颗颗闪烁的珍珠,串起人类原始文明起源的南阳先声。

一件件国宝

默默地讲述着“楚地文明”

年前,楚文化似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中原大地上,它折射出神秘而美丽的光晕,透出丝丝灵气,哺育和鼓励了一代代楚地人,使其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在时空的流转中创造出惊世的文明。

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开始对下寺楚国贵族墓葬群进行发掘,出土了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玉饰、骨器、料器等器物余件,其中包括王子午鼎、云纹铜禁和王孙诰编钟等国之重器。下寺楚墓的发掘,轰动了全国,是楚文化考古上的重大发现。

出自下寺楚墓的云纹铜禁,庄严瑰丽,造型奇特,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曾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而且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永久不准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之一。在此之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铜盘尊,而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到公元前年以前。

出自下寺楚墓的王子午鼎,共七件列鼎,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王子午鼎内壁及底部有铭文,铭文用鸟篆书写,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语词流畅押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样出自下寺楚墓的王孙诰编钟博大雄浑,一套共26钟,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色最好、制作最精美的一套编钟,至今仍可演奏;汉白玉石排箫,以整块石料制成13个长短不等的编管,有精确的音律排列和精美的做工。钟与箫,见证了0多年前中国古乐高超的艺术水平。

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是继下寺楚墓之后我省发现的最大一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群,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墓内出土的大批精美青铜器及其铭文,对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楚都丹阳的研究,楚国与周围各诸侯国的关系,当时的礼乐制度以及古文字书法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和尚岭楚墓出土的克黄升鼎、曾太师奠鼎、卷云纹填漆鼎、鸟嘴兽纹鼎、画像铜壶、仲姬敦、镇墓兽座等,都属于文物精品。尤其是克黄升鼎,造型古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楚式升鼎,可作为春秋中期楚式升鼎的标型器;卷云纹填漆鼎,在阴刻细线卷云纹等纹饰内填满黑漆,并打磨光亮,这种工艺十分少见;画像铜壶器表饰满铸造时镶嵌上去的七层红铜画像,每层又分数组,既有展翅欲飞的凤鸟,头上有角、双手似翼的仙人,还有凶猛的老虎,奔跑的山羊等,整个画像布局严谨,左右对称,栩栩如生。

在徐家岭楚墓众多的遗物中,以青铜鼓架——神兽、画像敦和许多带铭文的青铜器最为重要。尤其是一对铜神兽,头上六龙探首,分向不同方向,张口,吐舌,颈、身、尾为虎的造型,龟足。兽身脊背正中铸一方座,座上又有一怪兽作直身欲搏状。其口内更衔一龙,头上有三个角,吐舌,躬身。神兽身上镶嵌绿松石,组成飞龙、凤鸟、虎及涡纹图案。神兽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实乃罕世精品。在和尚岭、徐家岭楚墓中还出土有3套铜钮钟和3套铜镈钟,其中和尚岭M2出土的钮钟和镈钟上有纪年铭文。这些为音乐史的研究也提供了珍贵资料。

6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淅川徐家岭楚墓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3座楚国贵族墓。其中一“甲”字形墓葬,葬具为一椁重棺。两具殉人分别葬在陪葬棺内;随葬品有青铜器、玉石器、木器、骨器、陶器和铅器等,铜礼器组合基本完整。其中1件小口鼎铸有49字,涉及岁星纪年。根据岁星纪年推算鼎的铸造年代为公元前年,证实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用岁星纪年的事实,这是我国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岁星纪年的实物,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座座楚墓的发掘,一件件稀世珍品的出土,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楚风的神秘魅力。仅6年以来,考古部门在丹江口库区就发掘了数千座楚墓,如徐家岭楚墓、东沟长岭楚墓、吉岗楚墓、大石头山楚墓、毛坪楚墓、裴岭楚墓、熊家岭楚墓、郭庄楚墓、马川楚墓等,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为豫西南地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亦为楚都丹阳淅川说提供了有力佐证。

一座座古

解开西周鄂国“历史悬案”

鄂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方国。夏商时鄂国为诸侯国,十分强大。商末,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颇具声望和实力。当时的鄂国,位于黄河以北。商末,鄂侯劝谏被纣王杀害。此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鄂国史书记载缺失,成为史学悬案。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鄂国研究,在学术界一直是个难题,“夏饷铺考古”为此提供了突破依据——从夏饷铺鄂国贵族墓葬群的发现与发掘看,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鄂国并未消亡,而是存在于南阳,且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可以说,“夏饷铺考古”改变了史学界对鄂国历史变迁的传统认知与判定,引起国内众多知名考古专家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